早春二月,潇潇细雨洒落农田,南国农民正忙着春耕备耕。记者到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和平潮顺粮食生产示范场,看到中型拖拉机、六轮农用汽车、高速插秧机、水泵等几十台农用机械整齐地排列在办公楼外的空地上;种粮大户马镇顺与十多名员工正筹划着今年春耕种子、资金和设备安排。
马镇顺又名马四弟,从1997年起,连续十多年来拓荒复耕种水稻,至目前承包耕地面积4000多亩,年产优质稻谷4000多吨。2011年12月他荣获“全国种粮售粮大户”光荣称号,并获奖励东方红牌拖拉机一台。
马镇顺一边冲着功夫茶,一边告诉记者,今年早造每亩估计约需投入1000多元资金,如果按去年粮食收购价格,再加上政府的各项补贴,每亩收益可达150多元。“但由于柴油价格、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估计会比上一年减少20元左右。”马镇顺说。
据汕头市农业局副局长陈少华介绍,潮汕地区人多地少,像马镇顺这样的规模化、产业化、环保无公害化、粮食生产机械化运作,有利于提高种粮的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记者在与马镇顺的攀谈中,感觉到他很想进一步扩大种粮规模,但也有顾虑。“我们这里农田地势较低,容易内涝。去年我就花3万多元自己带着儿子去修整排水沟,可是这光靠自己卖力气不行啊!”
马镇顺的三个儿子长大后先后回乡务农,在当地带了个好头。但说起搞粮食种植承担的风险,他深有感触地说:“农业生产还是靠天吃饭。2008年7月7日和8日,由于受台风影响这里降水超过400毫米,农田被淹,我损失了200多万元,全家人种粮的信心也遭到打击。如果种植水稻也能上保险该多好啊!”
马镇顺把记者带到大院里的一排拖拉机前,指着车窗上贴着的大个“奖”字说:“国家奖励我,农户们信任我,我们全家才坚持到今天。所以我要继续干下去。”
马镇顺告诉记者,附近一个地区邀请他去开展大面积拓荒复耕,他非常想去,但估算下来每亩起码要投入500多元资金,光靠自己的资金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像我这样的农户没有什么担保物。田是租的,粮食收购走了,只有几十台年年要折旧的农业机械,向银行能贷到的款很少。”
记者了解到,像马镇顺这样的“全国种粮售粮大户”目前广东省已有八个。他们坚持因地制宜开展规模化粮食生产和销售,运用农业科技和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民致富,体现了中央各项惠农政策得到很好的落实。但他们也多多少少遇到与马镇顺相似的难题。
记者随即走访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汕头市潮阳支公司,了解到广东省已从2009年起在广州、佛山等10市开展政策性水稻种植保险试点工作,其保险责任包括暴雨、洪水(政府行蓄洪除外)、内涝、风灾、雹灾、冻灾害等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如果这项保险政策今年能在汕头等更多地区实施,无疑将成为种粮大户和更多农户开展春耕的“及时雨”。
潮阳区委书记陈新造向记者表示,当地政府正在研究制定配套措施。今年将加大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主动配合金融保险等机构开展惠农支农和做好灾害预防工作,尽量为农户排解难题,进一步扩大其示范效应。(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