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潮州市GDP年均增长13.1%,今年1-11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187.23亿元,同比增长21.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3.4亿元,同比增长16.5%,经济发展态势良好。”据潮州市委书记许光介绍,2011年潮州经济、社会、民生各项建设全面快速发展,各项目标基本实现。
作为我省的“东大门”,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瓷都……目前该市正利用《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关于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若干意见》实施的有利契机,加快转型升级,不断奋起赶超,着力建设创新宜业、生态宜游、惠民宜居的幸福名城。
产业转型,引领经济升级
潮州市作为沿海开放城市,借改革开放的东风,民营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不仅是三分天下居其二,而且在经济规模、产业素质、创新能力等方面也有了一个大的飞跃,已经成为该市经济崛起的支撑力量。民营经济,造就了潮州的陶瓷、服装、食品、不锈钢制品、印刷包装、鞋业、水族器材、电子机电八大支柱产业,这些产业虽然基本摆脱了“洗脚上田”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但传统产业的烙印明显。市委书记许光说,2011年以来,如何推动民营经济转型升级,使之走上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兴工业化道路,成为潮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亟待解答的课题,更是“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潮州”的重点任务。
为促进支柱产业转型升级,潮州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工业企业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水平的实施意见》一系列扶持政策,并颁布实施了《潮州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等相关文件,积极开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改造。同时,选择陶瓷产业作为省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点,制订工作方案,落实具体措施,全力开展重点产业攻坚。一年来,陶瓷产业转型升级成绩斐然,产业科技含量得到有效提升,产品出口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逆势上扬,对全市出口增长的贡献率上升到40%左右。
为发挥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辐射带动效应,潮州市坚持以点带面,对转型升级示范企业实施“一企一策”挂钩扶持,从简政减负、政策支持、强化服务等方面助推企业发展。并择优推荐了雅士利、真美、康辉、海利等30家企业申报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企业,有19家企业被认定为广东省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企业,其中龙头企业11家,数量居全省各市第二位。
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潮州转型升级的又一项重要举措。潮州市制订出台了《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案》,围绕高端新型电子信息、半导体照明、新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和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确定42个项目进行重点发展,投资总额接近200亿元。同时,积极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的培育和认定,2011年响石、创佳、正龙3家企业被认定为广东省第二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顺祥、翔鹭、海利3家企业被认定为第二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企业,全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企业累计达到8家,数量列粤东各市首位。
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潮州市注重加强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重大项目的培育,精心组织一批电子企业申报第二批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项目,经过严格评审,在全省列入扶持的20项关键技术产业化专题项目中,三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大容量BME-MLCC用高介瓷粉研发及产业化”、创佳电子有限公司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民用终端产品研发与产业化两个项目顺利入选,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入选项目数列全省各市第二位。
潮州把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双转移”战略部署作为加快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力,加快推进产业转移园区建设,以园区谋集聚,以园区带升级。结合产业发展规划,大力推进深圳(潮州)产业转移工业园、潮安县特色产业基地、饶平县望海岭工业园、饶平台商投资区、湘桥河内特色产业转移园区、枫溪“中国瓷都”陶瓷创意园等一批产业转移园区的规划建设。加强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资金和专项经费配套,运用市场化运作手段汇聚各方力量共同筑巢引凤,采用BT模式与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公司合作的深圳(潮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径南分园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深圳(潮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已办理入园手续企业100多家,计划投资总额超过500亿元,其中已建成投产项目62个,投资总额超过140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36亿元、税收超6亿元。在加快产业转移园区建设的基础上,潮州与深圳还建立起了常态化的联席会议制度,在招商引资管理、进园企业贷款贴息专项资金管理等方面不断完善配套,并连续两年在深圳举办联合招商推介会,引进投资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7个,总投资额达到318.4亿元,为产业转移园区的扩容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