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未改乡情满怀,共建诤言共谋发展。昨天下午,汕头迎宾馆会议室内洋溢着一派热烈的气氛,市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港澳委员、台胞和华侨华人嘉宾座谈会在这里举行。市委书记李锋,市委副书记、代市长郑人豪等市领导与莅汕参会的港澳委员、台胞和华侨华人嘉宾倾心座谈,坦诚交流,共谋加快幸福汕头建设、推动汕潮揭一体化发展。
会议由李锋主持,郑人豪简要通报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推动汕潮揭一体化发展的相关情况。出席座谈会的还有罗仰鹏、孙光辉、王芸、周镇松、张应杰、马逸丽、郭大钦、许瑞明、方展伟、谢铿、蔡婵英、林合坤、蔡少琼、谢永忠及有关单位负责同志。
参加座谈会的港澳委员和嘉宾分秒必争,抢麦发言,气氛热烈。李锋、郑人豪也不时针对大家提出的问题积极回应。年已94岁高龄、被大家尊称为“伟南叔”的香港潮属社团总会创会主席陈伟南先生先拨头筹:“汕潮揭三市合作发展一定会更好,希望三兄弟继续加强合作,让我们的家乡潮汕发展更加美好。”刘兴华委员对于汕头依托地理、自然资源优势,发展海滨旅游“有话讲”。他认为,汕头三面环海,山水相依,还有最美海岛南澳岛,海洋资源十分丰富,希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滨海旅游纳入汕头的规划蓝图,让整个城市生活环境更上一层楼,同时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张创森委员认为,汕头作为粤东中心城市,应该与周边联动建设一小时生活和商贸圈,在汕头构筑医疗中心、教育中心、生活购物中心和商贸物流中心,从这四个方面辐射服务周边城市。
周博轩委员虽然年纪轻,却已是政协会议的“老面孔”,在昨天的座谈会中,他不时举手请求发言。他认为政府应该出台并落实更多的配套措施,解决高端人才的后顾之忧,为他们落户汕头提供便利,还应该由专门的机构去承担人才政策的落实工作。企业落户在汕头保税区多年的林江委员表示,他将一如既往支持汕头发展,继续在这里投资、增资、捐资,为家乡发展出力。
在认真听取了委员、嘉宾们的发言后,李锋指出,与会的港澳委员、台胞和华侨华人嘉宾做了充分准备,提出了大量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建议,展示了很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专业素养,更充满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这些意见建议非常中肯、科学、合理,必将对汕头各项工作起推动和促进作用。他表示,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将对大家的真知灼见进行认真梳理,逐项落实,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关心支持汕头的发展,支持整个粤东经济社会发展,齐心协力将汕头、粤东建设得更加美好。
郑人豪表示,汕头是潮汕人共同的精神家园,广大潮人同根、同源、同血脉、同文化。汕头市委、市政府有信心、有决心、有能力推动汕潮揭一体化发展迈上新的台阶,回报海内外广大潮籍乡亲的关心和支持。
【两会声音】
捧着“金饭碗”,为何没饭吃?
在我市,从政府层面到企业层面,都缺乏将潮汕文化演绎成旅游事业生产力的主观意识。这使我市旅游业发展的文化板块呈现出捧着“金饭碗没饭吃”的尴尬局面。
为何捧着“金饭碗”,却没有饭吃呢?这个问题,在今年的“两会”上引起了政协委员关注。致公党汕头市委会向大会提交了《发挥潮汕传统文化优势,繁荣汕头文化旅游事业》的提案。
提案指出,潮汕方言、潮剧、潮乐、潮菜、潮汕工艺品、潮汕功夫茶、英歌舞、动物舞蹈、灯谜会猜等等文化现象,无不体现潮汕文化的精髓。这些独一无二的文化精品至今未能和旅游事业接轨,源自社会对将民俗文化活动改造成旅游文化内容认识的缺失。对此,要积极发挥潮汕传统文化优势,进一步繁荣汕头文化旅游事业。
合理配资源,避免医院“三高”“三低”
我市医院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和利用效率低的问题引起市政协委员的关注,并向大会提交了《优化整合我市医疗资源 提升服务粤东的医疗综合能力》提案。
提案指出,我市二级以下基层和社区医院在“医疗技术质量、医疗环境质量、医疗服务质量”表现为“三低”,而我市的三级医院则是另一“三高”景象:这些大医院几乎集中了全市最优良的专业技术人员、最先进的医疗技术设备、最好的诊疗环境和最强的综合整体实力。提案建议要优化整合我市医疗资源,避免这种“三高”“三低”出现。
长短线接力,大学路公交宜“拼车”
大学路等公交车时间长,一直是市民反映的热点问题。“两会”期间,农工党汕头市委会提交了《关于整合资源优化大学路公共汽车线路设置》的提案,建议大学路的公交车实行“拼车”。
提案指出,大学路的公共汽车路线设置欠周全也欠合理,比如,从大学路头电视塔起至汕头大学路段,共有6条公共汽车路线重复经过此路段,包括6路、17路、21路、22路、27路、39路,这种多条不同线路的车辆同时行驶在同一路段的现象会造成许多弊端。
提案建议,要改变这一现象,应整合多路车的资源,优化大学路公共汽车线路设置:行经此路段的原6路、17路、21路、22路、27路、39路改为不再行驶此大学路段,改为至大学路电视塔即往回行驶。另外在大学路段重新启用一条短程线路的公共汽车如6A路,专门循环往返于大学路头电视塔至汕头大学路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