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潮汕文化 >> 正文

潮人与香道文化

    来源:今日潮汕网    作者:     2014-09-09     浏览:

  • 字体:

香道之源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形成了很多异于世界其它民族文化的独特文化现象,“香道文化”即是其中之一。追根溯源,可以用始于春秋、成长于汉、诸备于唐、鼎盛于宋、风行明清进行概括。

    春秋时期,孔子作《猗兰操》,虽然颂咏的不是沉香,但他以物寄情,物与神交,确立了品香与儒家人格的内在联系,奠定了它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视之为中华“香道文化”之发端。

    两汉时期流行焚香,东汉时期就有相关文献记载。《交州异物志》:“密香,欲取先断其根,经年,外皮烂,中心及节坚黑者,置水中则沉,是谓沉香……”出土的青铜和陶器中,用于焚香的博山炉器型轻盈挺拔,炉盖仙峰层叠,焚香时轻烟似雾从空谷中缭绕而出,这是何等情境交融的境界,我们不得不佩服汉代先民天马行空、丰富浪漫的想象力。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民间流行熏衣沐浴,视熏香为雅事。文人高士,隐于林泉,焚香操琴,成为上流社会时尚。相传“竹林七贤”中的嵇康,精于操琴,不但留下了千古绝唱《广陵散》,也是一位精于香道的高手。

    盛唐时期,如何鉴香、品香已达“道”的完美境界。在陕西扶风法门寺的地宫中,出土了两千多件皇家恩赐的器物,其中的银香熏,设计成可闭合的悬挂镂空球状,上面刻有华丽精致的纹饰,巧思妙制,令人赞叹。同时出土的还有描金沉香山子若干块,这些都一一列出并刻记在地宫出土的记账石碑上。依山峦走势进行描金,说明沉香在当时已是十分贵重之物,为皇家、佛界所珍。而这些器物则见证了唐代香道的诸法具备和成熟。

    香道发展至宋代更为鼎盛。宋徽宗赵佶追求道家澹泊靜穆的境界,而香道恰好与这种精神相契合。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受其影响,存世器物中均有大量仿古钟鼎的精美香炉。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传为赵佶所绘的《听琴图》,描绘了一位身着素服的文士,端坐松下,轻抚琴弦,身傍香几上放置一个造型精致的鼎式香炉,一缕清烟袅袅上升,斜风轻拂,飘向操琴者的上方,形象地展现了文人高士焚香操琴的场景,这也是宋徽宗心境的写照。诗人墨客,为我们留下了大量品香、颂香的优美诗章。“棐几砚含鸐鹆眼,古奩香斫鹧鸪斑。”(南宋,陆游);“长安市里人如海,寄靜菴中日似年。梦中小炉花影转,小炉犹有睡时香。”(《全宋诗》周紫芝)。形象地描绘了文人生活的一个侧面。张择端所绘巨制风俗图卷《清明上河图》,描写了首府汴京集市上繁闹的场景,画中绘有专门经营香料 “刘家上色沉檀揀香铺” 的画面。证明宋代焚香、品香再也不是皇家贵胄的专利,已经进入了社会各阶层,甚至平民百姓之家。

    品香之风延至明清时期仍风行不绝,帝皇之殿,王侯深院,道观禅寺,儒子书斋,乃至家道殷实的平民百姓厅堂,时有丝缕轻烟溢出,不同阶层的人均视焚香、品香为高雅之事。此时的焚香炉具,无论铸铜或陶瓷,品类繁多,钟鼎瑞兽,造型极尽其巧。著名的宣德炉,就是皇家当年采用泰国所进的珍贵风磨铜料经反复精炼所铸镌,被后世香客奉为焚香炉具之极品,历代受到文墨客的器重,万金难求。

    但解放后,焚香、品香则被斥为腐朽没落的封建文化糟粕,特别是经文革扫荡后几乎绝迹。

潮人与沉香

    据史家考证:潮汕在秦汉设治之前为古越族一支繁衍生息之地,人烟稀少。古代中原地区战乱纷争,迫使大量人口迁徙南方,特别是东晋“永嘉之乱”造成移民高潮。唐末至五代,藩镇割据,战火复燃,中原人口再次大量迁徙,至粤东这片大地繁衍生息,同时也带来先进的中原文化。潮人氏族中,有不少为避战乱而入潮的晋人仕子后裔。在潮汕民居门楼上常常见刻有“颖川故家”石牌匾,即含蕴潮汕人对中原文化的认同和血缘依恋。清乾隆年间,有外方入潮者孟良,初见潮汕妇女存古风、尊礼仪的形象,倍感新奇,撰有《潮州竹枝词·上元》“怪他风俗由来异,裙屐翩翩似晋人” 的描述诗句为证。

    潮汕人对香道文化的认知,始于中原文化传统。虽不见典籍明确记载,但据其他文献推断至少不迟于唐代。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国力最强盛,对外最开放的时代。但安史之乱后,北方繁荣安定环境遭到较大破坏,同时生态的失衡导致北方气候的逐渐恶化,著名的“丝绸之路”逐渐阻塞而渐渐东移,出现了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开元二年,广州最先设立市舶使。”负责管理对外贸易的事务。潮州是当时粤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潮州港作为广东的第二大港口,有极佳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它位于泉州与广州之间,刚好填补了两港之间的空档,在对外贸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无疑是广东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之一。

    在唐代,有关潮州史籍中就有“前临广江,大舰飞轩”的记载。据王虔《全唐文进岭南王馆市舶使院图表》中记述:唐德宗时有“波斯、古暹本国二舶、顺风而至”。当地官吏“任番商到肆而市”。可以推断:在这些外国商人的交易货物中,肯定有古暹国商人带来的沉香等货物。上世纪七十年代,在澄海凤岭古港遗址就发现有沉埋于地下远洋船只的大船桅、大缆绳,并有散落的大量古陶瓷瓷片,在泰国曾出土过潮州窑生产的青瓷大碗。近些年来,船民在韩江中捞取建筑用沙“搭沙”时,也时时捞起各式陶瓷香炉,其中以南宋龙泉窑粉青弦纹炉最为精美。在日本,宋代龙泉窑炉被奉为香道用器之极品。这些都是潮人从事海外贸易的有力佐证。

    海南岛所产沉香,历代均奉为上品,但它的产量远远未能满足当时国内的需求。东南亚诸国也盛产沉香,在宋代,我国与东南亚进行频繁的通商贸易,大量的陶瓷器、丝绸、茶叶等,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输出,换回国内所需的珍稀物品象牙、犀角、香料、沉香等。《嶺外代答》卷七中记载:“沉香来自诸番国,真腊为上,占城次之,真腊种类固多,以登流眉所产香味馨郁,胜于诸番。若三佛齐等国所产,则为下岸香,以婆罗所产为差胜。……”足见宋代沉香贸易之盛。至明初永乐年起,郑和七下西洋,与国外的贸易交往更加密切,由外洋输入的沉香不绝于华夏,可谓香道通四海。

    潮汕之所以成为著名的侨乡,究其原因,进入明清以来,由于人多地少,潮人有不少人飘洋过海到海外谋生。康熙二十三年朝廷开海禁后,潮人再度大批移民海外,随着“红头船”贸易兴起,从澄海樟林港乘船“出洋过番”者甚多,乾隆年间清廷允许商人到暹罗 (泰国) 等国进行贩买大米、红糖等商业活动,为潮人发展事业提供了机遇。

    在经商项目中,沉香是潮人与东南亚诸国开展货物交易的重要商品之一。潮汕地区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海外关系。在澄海樟林、东里、南洋一带,以前有不少家庭中均有人在海外经商,家道殷实人家几乎都存有沉香。潮州木雕中有小型器作宣炉罩,即为置放焚香炉具专用,是家庭必备之物,精雕细镂贴金,极其华丽尊贵,工艺之美,可冠华夏。过去潮汕女子出嫁之前,需绣制香包或香囊一批,用于赠送闺中姐妹和亲友,一针一线,用心绣就,精美秀雅,体现了潮汕女子心灵手巧的气质,也间接折射出香料的贵重。可见潮人对于香道十分推崇和讲究。

    记得小时候,适逢经济三年困难时期,经常瞧见我祖母每顿煮饭之前,总是用一杆秤在秤番薯,拿上换下,以大换小,唯恐“超支”,每当箕中番薯空了时,常见不时有收购“旧铜锡”的人到我家,挑挑捡捡选了一两块“烂木头”,我祖母又有钱买番薯了。后来终于剩下一小布袋,因“旧铜锡”嫌它走油而留了下来。在那柴火奇缺的年代,为焖番薯,被扔进了灶膛。当时年少的我,争着烧灶,觉得这些木头好耐火,而且在熊熊的火中还会滋滋冒油,非常好玩,还会发出香味,味道好极了,像熟了的番薯香味一样,香甜软糯,在浓香的熏烟中,居然使我忘记了肚皮发出的咕咕之声。

    当我长大了,有人告诉我,这些烂木头叫“沉香”。

    我家为何有此物,后来才知道,我爷爷生前在泰国经商,这些“烂木头”是他经商的存货,也是留给我祖母的遗物。现在想起来觉得很荒诞,应了句老话:“沉香当做烂柴烧”,似乎十分可惜,但它毕竟在那个经常饥肠辘轳的年代,让我兄弟几人填饱了几顿肚皮。这故事听起来近乎天方夜谭,但我相信:经历过那个刻骨铭心时期的同龄潮汕人中,一定有与我相类似的经历。

    自古以来,潮汕人与沉香有缘。也可以说:有海就有潮商,有潮商就有沉香。

品香论道

    改革开放后,扫除极左思潮,经济发展,国力提升,人民生活得到大幅度提高,香道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之精华和国粹重现人间,受到越来越多人的理解乃至追捧,在藏香、品香中,越来越多的人亲身体验到香道的神妙之处。

    尽管品香在精神层面上,儒、释、道皆十分推崇,似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其中奥妙确实很难用言语描述。可以说:不同身份、不同年龄、不同修养、不同心境的人,对于如何品香的体悟肯定各有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不少初学者刚一接触,马上会给它妙不可言的独特香韵深深吸引并“独为伊人醉”。

    初入香道,识香可教,懂香靠悟。首先要学会惜香、敬香,懂香,本人认为品香可以概括为如下五个特点:洁、圆、幽、通、和。

洁:香味气韵独特、清纯高妙、不浊不野、天下无双。

圆:香品圆润醇厚、甜馥内敛、不破不燥、回味无穷。

幽:香烟若即若离、若隐若现、宁静高远、曲径通幽。

通:香韵通达三界、开启灵窍,拔除沉痼,身心调谐。

和:香气绵长灵动、不疾不散、以香观心、神自归一。

何谓香道,初涉香道易,进入化境难。必须在选料,用器,方法,环境四个条件进行精心考究,若四方面都完备,即可达到香道的最高境界。

    沉香因不同产地、不同品种、不同品级,香味韵致自有高下之分,焚香选料重在气味纯正,香韵绵长为胜。顶级沉香棋楠有“一香五味”之韵致,即使是非初学者也需有机缘慢慢体验才能学会识别。焚香器具最重要的是香炉,现今要得一古器,如清代景德镇仿哥釉炉、德化象牙白釉炉已属不易,宣德炉真品、宋代名窑所产瓷香炉更为难求,如求得,应“宝”之。用古器焚香之时,追慕古人幽思,可增添古雅气氛。焚香之法古人十分考究,可供借鉴,需选用特制火炭,点燃后覆盖炉灰,置金银薄片于炭之上,再用香匙放上适量香料,让金属片之热力将香味慢慢迫出,切忌猛火烧烤,如燃焦炭,无疑是糟蹋天物。现有利用现代科技制作的电香炉,可调控温度,使用十分简便,是初涉香道者首选。至于环境,以静室为宜,如果能约上三二好友,寻一处林泉高远之清舍,焚香听曲,品茶论道,可视为人生一大乐趣,对陶冶身心十分有益。

    香道“五品”,“和”为香道文化之核心。品香不但对人体痼疾有独特疗效之功,更可宝贵的是它有调作现代人浮燥心态,使人平和达观,净化心灵之功。

作者简介:

    陈志民 ,1983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雕塑专业,获学士学位。同年分配到汕头大学校长办公室工作,1985年参与创建美术系,任筹备小组副组长。历任美术设计系主任,艺术学院常务副院长。现任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壁画学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艺术委员会会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资深会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教育设计教育委员会理事。汕头市城市建设规划环境艺术委员会委员。

    作品多次入选国家、省级美展,论文、著作、作品多次获国家、省、市奖项。在国家级专业刊物《中国陶瓷》、《装饰》、《中国水彩》、《世界知识画报》等发表作品、论文40多件(篇),主持广东省社科课题一项,《陈志民陶瓷艺术》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国际台、广东电视台多次播出。

  • 字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潮商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