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热点新闻 >> 正文

汕头后30年:特区 还要继续“特”下去

    来源:南方月刊    作者:     2014-09-09     浏览:

  • 字体:

    迎来“大特区”时代的汕头,正在进入黄金发展期。在后30年的发展与转型中,汕头特区将凭什么继续“特”下去

    1981年11月14日,汕头经济特区正式建立。经历了30年的风雨前行,汕头特区还要怎样继续“特”下去?

   “敢为天下先不能只是空话。汕头要切切实实走工业化道路,不吹泡沫,暂时慢一点不要紧,但要健康,要打好基础。希望汕头特区成立40周年、50周年的时候,全国人民都争相来学经验、看成果!”在汕头当地最热门的网络论坛上,网友“潮汕金三角”写下了对汕头今后30年发展的期待。

    在日前举行的“汕头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汕头市委书记李锋表示,作为新一代的特区建设者,有决心大力弘扬特区精神,以当年“杀出一条血路”的勇气,闯出一条科学发展的新路,更好地发挥“窗口”和“试验田”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快建设幸福汕头。

特区30年改写汕头历史

    1979年,广东经济特区的拓荒者吴南生回到家乡汕头。

    此次返乡让吴南生感慨不已:“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看到一派贫穷落后的景象,我不禁为之心寒。楼房残旧不堪,摇摇欲坠,城市公共设施道路不平、电灯不明、电话不灵。经常停电,夜里漆黑一片,市容环境卫生脏乱不堪。”当时的情景,深深地刺痛了吴南生的心。

    正是这出“回乡记”,让吴南生的脑海中浮现出“办特区”的大胆想法。“不改革,死路一条!”吴南生建议,可以在广东搞试验田,划出一块地设置海外出口加工区,吸引外商投资办企业。同年3月3日,吴南生在省委常委会议上主动请缨:“如果省委同意,我愿意到汕头搞试验。如果要杀头,就杀我好啦!”

    后来,汕头成为中国最早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30年时间里,汕头曾经的落后因为特区使命而改写。74岁的王瑞忠是一名土生土长的汕头人,30年来他用镜头记录下了特区的巨大变化。

    1979年,时任市城建局科长的王瑞忠参与了特区的选址工作,在广澳湾考察时,他爬到海旁的山上,拍摄下荒凉的广澳湾。30年间,偏僻的广澳湾建成了汕头港广澳港区深水码头。目前已开通至地中海、中东、南美等6条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世界十大航运公司已有4家落户广澳港区。

    上个世纪80年代,王瑞忠站在一座小土丘上,定格了龙湖工业区开发前的样子。几十年后,他在同一个位置拍摄出来的景象,却已千差万别。原本的田埂、溪流、荒地沙丘、穷乡僻壤,如今已是高楼大厦林立、繁花似锦,龙湖工业村、免税商场、龙湖宾馆等成为特区的标志性建筑。

    汕头市委副书记、代市长郑人豪列举道,30年间,汕头GDP由12.62亿元增至1208.97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1.18亿元增至72.65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305.62亿元。

    可以说,30年时间里汕头发生了巨变。然而,与同为特区的深圳、珠海等城市相比,汕头还有着不小的压力。

    后30年渴望“求新、求快、求变”

    去年年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在参加省委十届六次全会小组讨论时发表讲话,给汕头出了“三道题”:一是这30年汕头干了什么?有什么经验教训?二是迎接30周年做什么?三是今后30年能干什么?

    站在而立之年,汕头今后30年该怎么走? “求新、求快、求变,这是大多数干部和普通老百姓的强烈愿望。”郑人豪表示,汕头将继续扩大开放,充分发挥国内外大中型企业、本地民资和海内外潮商“三种资源”的作用,打造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目前,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汕头经济的“发动机”。宜华集团是汕头民营企业发展的典型代表。上个世纪80年代末,宜华集团董事长刘绍喜凭借着800元起步开办的小木工厂,在20多年里发展成为一家跨国集团,成为汕头第一个年产值超百亿的民营企业。

    身为中国重要的制造基地,汕头目前拥有16个产业集群、27个省级专业镇、2200家规模以上企业。其中,汕头民营经济占了全市经济总量的六成。在资本市场上,“汕头板块”也是异军突起:汕头现有上市企业18家,其中17家为民营企业。

    国内外大型企业也争相向汕头抛出“绣球”,主动参与汕头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城市基础设施等建设,成为未来汕头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其中,大型央企与汕头的合作项目备受各界瞩目:中交集团、中核集团等7家央企与汕头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初步计算引资总额达1831.64亿元。

    目前,汕头经济特区正以加速度向前发展。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汕头经济逆势上扬、稳步攀升,近3年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接近12%,到2010年突破1200亿元。今年前9月,规模以上企业产值增长17.9%,超过全国和广东省平均增幅。

扩容,特区的“二次转型”

    今年5月1日,汕头经济特区扩容,无疑给汕头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汕头经济特区最初仅有1.6平方公里,经数次扩容后面积达234平方公里。今年的扩容将使汕头特区覆盖全市2064平方公里。

    “对汕头来讲,扩大范围就等于给我们带来很多机遇,比如在土地的使用、资源的配置、规划以及产业布局等方面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当地许多干部表示,此轮扩容之后,为解决特区内外发展不平衡、特区发展空间局限和“一市两法”等问题提供了空间。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实际上也是特区的二次转型。

    对汕头而言,扩容并非仅仅是特区在地理范围上的简单扩大,更是改革、创新空间的扩容。李锋说,国务院提出进一步发挥特区在改革开放中的“窗口”和“试验田”作用,给了汕头一把先行先试的尚方宝剑。“我们要坚决克服求稳怕乱、明哲保身的陈旧观念。凡是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事情,不管是什么领域,不管是什么政策,都要大胆地闯、大胆地试,争取尽快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新突破。”

    特区扩容也为解决城乡管理一体化、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内部经济发展差距提供了政策空间。李锋表示,新纳入特区范围的澄海、潮阳、潮南和南澳三区一县将在行政管理体制、社会管理体制和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积极创新,把新城区建设和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紧密结合起来,适应扩大特区范围的要求。

    李锋还表示,汕头2011年至少新增300辆公共汽车,加快推进澄海、潮阳、潮南和南澳公交服务与中心城区对接。“同时,加快潮阳、潮南、南澳引韩(江)供水工程建设,启动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一体化建设,力争今年汕头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0%以上。”

    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

    迎来“大特区”时代的汕头,正在进入黄金发展期。在今后30年的发展与转型中,汕头要思考自己的发展定位和动力问题。

    两年前在粤东地区现场会上,汪洋就对汕头提出希望:“我曾经对广州提出要在全省发展中起到大哥作用,这句话对汕头在粤东发展中也是适用的。即汕头要在粤东地区的发展中发挥兄长作用,在面向广东、面向全国、面向世界,服务粤东、服务闽西南、服务赣东南的坐标体系中确立汕头发展定位。”

    2010年6月国务院原则通过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又将汕头纳入海西经济区重点开发区,提出要“强化汕头的粤东区域中心城市地位,推进汕潮揭一体化,加强粤东地区与福建南部沿海城市在港口、产业等的分工合作与功能互补”,这让汕头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也正如汪洋所言,“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稍纵即逝。如果汕头抓住了机遇,战胜了挑战,就是‘左右逢源,东承西进’;如果无所作为,丧失机遇,就可能‘两边受压,东西不是’,丧失区域中心城市地位。”

    抓住发展机遇,汕头还要继续打好“侨牌”。许多专家表示,“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人”,汕头旅居海外的侨胞和港澳台同胞340万人,遍布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以来,华侨、港澳台同胞在汕投资超过60亿美元,约占汕头引进外资的80%以上。吸引更多潮商参与汕头建设,将给汕头带来巨大发展空间。

    与此同时,汕头还要创新合作模式,把扩大汕台经贸合作列为新一轮扩大开放的突破口。汕头目前正积极参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主动与台湾地区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对接,力争成为广东省扩大对台交流合作的桥头堡和重要通道,推动粤台紧密合作发展。

  • 字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潮商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