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1年11月成立以来,汕头经济特区已经走过整整30个年头。近期,一系列以“新使命、新征程”为主题的庆祝活动拉开帷幕。其间,国内外大中型企业争相“抛绣球”――濠江滨海新城暨苏埃通道项目、中国锆城东里基地项目、卫星应用产业园区项目等25个重大项目,分别在活动期间签约、奠基、开工、投产。
30年来,作为我国最早设立的4个经济特区之一,汕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7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61.6倍;城市建成区面积比改革开放初扩大20多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增长1483倍。
改革创新先行先试
回顾汕头经济特区的发展历程,汕头市委副书记、代市长郑人豪认为,30年来最值得汕头继承的经验和精神财富,就是特区人解放思想、敢闯敢试、先行先试、敢为人先、敢于追求和谋求幸福生活的精神。
未来,汕头将在社会建设、行政管理、综合配套、打造法治政府等方面加大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的力度。汕头人已经意识到,要打造新的发展优势,就必须在软环境上下大功夫。只有这样,社会经济发展才能健康有序,汕头才能继续为广大国内外投资者持续关注。
郑人豪表示,经过30年的发展,海外潮人、潮商不断发展壮大,国内潮商不断崛起。汕头市委、市政府将继续出台吸引潮商回乡投资的相关政策,汕头也将利用好侨资侨力、民资民力和潮商的力量,以更开放的姿态,欢迎世界500强企业、央企进入汕头,共同发展。
科学发展扩大开放
作为粤东区域的中心城市,汕头将采取什么措施带动周边发展,同时在统筹城乡一体化方面突破难题,迎接挑战?郑人豪表示,汕头、潮州、揭阳同根同源,本来就是一家人。目前,汕头、揭阳、潮州三市正在研究制订推动汕、潮、揭一体化的合作框架和具体合作项目,相信会给三市带来新的发展机会。
郑人豪认为,只有加快对内对外通道的建设,完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汕头才能让更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都向这里汇集,进行有序的互动,才能在服务别人的同时得到更大的发展。汕头的科学、技术、文化、医疗、教育等领域有着较好的发展基础,可以与周边城市的产业错位发展,在打造区域功能方面作合理分工,使各方共同得到发展。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作为新一代特区建设者,汕头人决心大力弘扬特区精神,以当年‘杀出一条血路’的勇气,闯出一条科学发展的新路,积极推进改革创新,以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为着力点,努力建设体制综合改革先行区,不断探索建设幸福汕头的有效途径,努力为全国提供更多有益经验。”汕头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锋说。
李锋表示,汕头将继续扩大开放,坚持海纳百川,充分利用好各方的智慧与力量,特别是加强与海内外乡亲的联系沟通;在区域协调发展中勇当先锋,充分发挥粤东中心城市的作用,着力强化集聚和辐射功能,着力推进汕潮揭一体化;在转变发展方式中勇往直前,充分发挥国内外大中型企业、本地民资和海内外潮商“三种资源”的作用,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勇挑重任,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让人民群众更好地分享改革开放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