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汕头经济特区走过的30年,是奋发进取、成就巨大的30年。30年来,汕头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座贫穷落后的边陲小城发展成为欣欣向荣的现代化海滨城市。为庆祝汕头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本报从今天起在一版推出“辉煌成就30年”专栏,报道我市30年来在经济建设、民生事业等各方面取得的成就。
引进外资并非中国首创,全世界的自由港、自由贸易区、出口加工区和保税区等,都是以优惠政策吸引外商投资、引进技术,达到增加出口、扩大就业、发展经济的目的。汕头作为我国的著名侨乡和沿海开放城市,在引进外资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改革开放特别是汕头经济特区建立以来,汕头引进外资的步伐不断加快,投资产业结构逐渐优化。外商投资企业已经成为我市经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1978年底,我国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汕头闻风而动,次年各地便与以港商为主体的外商联手创办了一批合作、合资经营企业,如汕头市小车客运公司、市旅游公司、郊区华侨旅行社与香港几家公司合作开展客运业务,引进了总值86万多港元的小客车34辆;汕头市房管局与香港中发发展公司签订合作兴建华侨住宅协议并于次年8月动工,首期兴建了总面积6818平方米的住宅楼5幢。这些都成为汕头引进外资的先举。
1981年11月,汕头经济特区管委会正式成立,标志着特区开始起步建设。作为国家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打造外向型的经济模式。1983年8月,汕头特区第一批3幢通用工业厂房竣工投入使用,引来了汕头地毯厂、奋成玩具厂、华益制品厂等首批6家外资企业落户。至1984年底,特区已有13家三资企业投入生产。
在最早进军汕头特区的外资企业中,“正大康地”尤为引人注目。祖籍汕头外砂的泰国正大集团总裁谢国民自幼深受其父亲谢易初先生深厚家乡情结的影响,在国门初开之时便先后在深圳、汕头、珠海等经济特区领取了“001号”外商营业执照,正大集团也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家在华投资的外商集团。1983年下半年,正大康地—汕头有限公司在汕头特区工业厂房第4至6幢的地基上开始动工搞基建,1984年9月首期厂房完工并正式投产,生产鸡、鹅、鸭、猪、虾和淡水鱼等的饲料。作为粤东地区首家外资配合饲料生产企业,正大康地—汕头有限公司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配方和全新的饲养管理理念,开创了饲养业配合料饲养的先河,使禽畜和水产族的成活率及料肉比明显提高,有效帮助农民实现增产增收,其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逐步攀升,投产以来始终保持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数字看变化】
据统计,汕头经济特区从成立到1991年11月底,累计批准签约的利用外资项目1315项,协议投资总额8.2亿美元。而截至目前为止,我市历年来累计批准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已达5898家,累计投资总额179.75亿美元,合同外资金额121.55亿美元,实际吸收外资金额83.22亿美元。(王开颖)
随着汕头经济特区范围的不断扩大以及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化,汕头引进外资的数量及质量均有了很大提高,投资结构逐步向高层次发展,从当初的简单加工制造业发展到今天大量涉足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在汕直接投资的外商也从当初以港澳地区为主发展到今天来自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世界500强和大型跨国企业继续看好汕头的发展前景,加大在汕投资力度。目前落户汕头并正在经营的世界500强企业有14家。
今年以来,我市持续改善的投资环境进一步增强了外来投资者的信心,现有外资企业增资扩产踊跃,上半年全市外商直接投资新设和增资项目48个,比增11.6%;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金额近2.1亿美元,比增122.2%。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市对外贸易中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1至8月份,全市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达21.44亿美元,其中出口14.75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了5.3%和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