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从9月底到11月初,有两波潮州人的国际盛事在马来西亚举行,真够 “闹热”了。
第一波是9月24日假槟城韩江学院举办的第八届潮学国际研讨会,由槟州首席部长林冠英主持开幕。研讨会的论文集目录显示,共有论文约60篇,按主题分成:海外潮人与潮汕侨乡、潮汕历史与民俗、潮汕文献研究及潮汕方言研究四大区块。参与的学者除了华裔尤其是潮人之外,也有两位日本学者。估计与会人数在百人左右。
由于潮学国际研讨会首度移玉马来西亚主办,槟城的韩江学院 “名正言顺”成为首选主办会场。同时也因主办国因素而使有关大马的潮人论文激增至15篇之多,这还不包括笔者于第二天负责报告的新山潮人文化工作 “心得” 。
第二波大潮是11月初在云顶高原举办的第16届国际潮团联谊年会,简称 “国际潮联”。本届年会是国际潮联第二次在云顶高原举办,但距上次年会已有26年之久。云顶高原其实是国际潮联概念的发源地,当年马来西亚全国潮团年会在云顶举行,许多国外潮籍嘉宾受邀赴会,在一个论坛上衍生了国际潮联的创组建议。国际潮联30多年来轮值各国举办,近年从全球各地远来赴会的人数常达一两千人,算是华人世界重要的地缘性联谊盛会。
本届年会的主题定为“国际潮联,全球潮起”,注重于推动全球化大趋势下海内外潮州人在文化、民俗、旅游、潮学及商贸层面上的发展。
潮州人常说一句话:“潮(海)水到处有潮人”(当然,华人更常说的是 “海水到处有华人”)。在潮汕地区也有句民间口头禅:“海内一潮汕,海外一潮汕”。据说海内外各有1000万潮汕人。当然,海外潮州人之多首推泰国,迄今曼谷老城区的菜市场上不但可找到潮味十足的潮州小菜,偶尔传进耳里的几句老乡音也是纯纯净净宛若唱戏。
海水到处有潮人的历史背景却是一个漫长的大时代苦难,当年乘红头船下七洲洋虽非九死一生,但生命贫贱如卖猪仔,到了南洋,俗语说: “人地生疏,番仔架刀”。
“无可奈何蒸甜粿”是一句最能描绘那种艰苦的潮州俗语。这句俗语不道破就难明白。潮州人的 “甜粿” 其实就是年糕,一贫二洗的 “猪仔” 上船下海,衣包里带着硬化后也不易变坏的年糕,航行中缺粮时蒸熟变软,便是最佳的充饥食物。
大时代的历史苦难造成了海水到处有潮人移民结果,时至今日,渡洋的惊涛骇浪和后来拼搏生活的血汗都算是翻过去的篇章了,潮学国际研讨会及国际潮联都是海内外华人经济事业好转后的社团及学术活动。全球潮人若无苦尽甘来的富裕经济,这两大年会不可能环行全球。
韩山师范学院潮学研究所的黄挺教授在潮学研讨会上发表的主题论文是《全球化背景下海外华人与原乡的新联系》。他说,这个发展趋势,将是一种以重建文化传统为目标的联系。
将名词的“国际潮联”转成动词的主题,显示在资讯工艺迅速发展的今日,国际间的交往互动在网络及多元媒体上变得轻而易举,世界各地的潮人潮讯,转瞬间就能出现在潮汕媒体上,由空间上的 “虚”转为千家万户接收上的“实”,而潮汕传统媒体上的消息与节目,在网络上也唾手可得。“全球潮起”的另一个说法是 “地球变小了, 小得可以轻轻地浮在潮流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