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数字经济 >> 正文

产业转移园的“揭阳模式”

    来源:南方月刊    作者:     2014-09-10     浏览:

  • 字体:

     白纸绘蓝图、平地建新城,后来居上的揭阳产业转移园正以赶超的姿态奔跑。这个“无中生有”的产业园,是2008年广东提出“双转移”战略后当之无愧的后起之秀

  白纸绘蓝图,平地起新城。

  当寂静的揭东县龙尾镇传来第一声公鸡啼鸣,地处揭西县和揭东县交界处的珠海(揭阳)产业转移工业园的挖掘机也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2008年5月29日,广东“双转移”战略序幕正式拉开。同年6月,珠海(揭阳)产业转移工业园获批建设,成为广东提出“双转移”战略后第31个产业园。目前,工业园已累计引进企业60多家,总投资超200亿元。昔日的荒山野岭变成粤东地区的投资热土,省级示范园区的“揭阳模式”正在形成。

  全省产业园的后起之秀

  2008年5月,广东吹响“双转移”号角之后,同年6月揭阳产业园获批,11月正式开工建设。掐指算来,一个省级示范园区的建设不到900天,就得到了省经信委等有关部门领导较高评价,成为全省产业园的后起之秀。正如省经信委杨建初主任所说:两年多来园区变化翻天覆地,想不到有这么快的建设速度,想不到有这么大的规模,想不到有这么好的招商效果,想不到园区干部职工有这么好的精神状态。

  环保先行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题中要义。“尽管新建园区起步晚、基础差,但我们从生态环境保护的大局出发,摒弃拼资源消耗、不讲环境代价的粗放落后的发展模式,沉得住气谋发展,打造低碳生态型园区。”揭阳产业园负责招商的林宝泉副主任表示。

  揭阳产业园委派专业环保人员把好项目引进关,聘请市环保局、省环科院等单位专家参与招商谈判,严格推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克服饥不择食、急于求成的思想,有效杜绝污染项目进园,对不符合产业政策以及发展规划的“三高一资”项目,一律不予引进。

  今年初原计划引进投资额15亿元、年税收1.8亿元的一个食品生产项目,当环保专家组提出该项目的“三废”排放超出园区环境承载能力时,揭阳产业园毅然放弃了该项目。

  “坚持先行先试!”为了加快产业园的开发建设,揭阳市委市政府赋予园区行使县级经济管理权限。“这是尚方宝剑,也是沉甸甸的责任,放权的同时也在问责。”园区的班子认为,市里的板子打在他们的身上,如果做不出成绩,也愧对这难得的先行先试好时机!

  2009年2月,新班子上任伊始,立即实行“一周一督查”“半月一汇报”“一季一小结”“半年一总结”“年底统一验收”的制度。

  由于完全是“无中生有”,园区的起步十分艰难。产业园的工作人员连续9个月周六加班,每周六下午召开本周工作情况和下周工作安排会议,现场协调解决问题。揭阳市政府副秘书长、珠海(揭阳)产业转移工业园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陈方浩说,如今他有更多的时间可以考虑更长远的问题,这要归功于起步阶段打下的牢固基础。短短两年,产业园建立了34项制度,使园区开发建设迈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经营出来的“园区价值”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当前园区开发的重点是节约集约用地和提高招商引资项目质量,经营好园区就是经营好土地和项目,就是集约、节约使用现有的土地,向土地要效益。揭阳产业园的成功做法有其独到之处。

  “我原来管理过企业,政府出让土地也要学会‘做生意’。如果每个厂房只盖一层,多少土地都不够挥霍!产业园也要注重容积率,要认真计算每亩土地产生的税收及工业增加值,吸引创税多、节约用地的企业入驻,不要让浪费土地资源的企业进入。”陈方浩说。

  此话说得轻巧做起来难。产业园由此画定了红线,制定实施“工业园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投资控制标准”,从企业投资强度、容积率、建筑系数、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所占比重、绿地率五个方面,严格控制入园工业项目及其配套工程用地规模。

  每一个指标都量化,产业园要求入园新建工业项目投资强度280万元/亩以上,税收10万元/亩以上,建筑容积率0.8~1.5,建筑密度小于45%,所需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面积不得超过工业项目总用地面积的7%,因特殊要求需安排绿地的,绿地率不超过20%。这样比较有效地促进了建设项目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产出效益。

  通过向土地要效益,园区得以健康发展。2010年,实现产业园投产企业22家,产出密度为286万元工业增加值/亩,单位面积税收78万元/亩,效益明显。对加快建设提前投产、建设多层厂房则给予奖励。

  为了防止圈地,园区规定,一年之内整个项目建设进度低于60%,处以一定罚款;如果迟迟不动工,甚至不惜下狠手“赶客人”。2009年11月底,园区与3家企业签订投资协议书,约定签约3个月内进场动工建设。2010年2月底,园区多次发出催建通知,企业仍迟迟没有任何实质性动作。同时,也未按承诺书承诺期限(2010年2月1日前)在园区内完成登记注册公司等相关事项。

  “这是典型的圈地行为,总想拖一拖,不开工。我们欢迎客商投资,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圈而不建我们耗不起。”揭阳产业园招商科工作人员表示,为维护园区信誉,严控土地,防止出现囤地圈地现象,园区依约通知企业,仅用了2周的时间就与企业解除投资协议书,强势收回350亩土地。

  与3家企业解除投资协议书不到一周,园区就与4家企业签订了投资协议书,地价比原来的用地价格上升了25%。4家企业签订投资协议书后,随即进场动工建设。截至目前,已有德源、宏富2家企业投产,其中,德源公司预计今年产值可达3亿元。现如今,新进园区的企业已全部进场动工建设。

  后来居上的“揭阳模式”

  但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原来规划的产业集群迟迟招不到客商。幸好船小好掉头,园区及时调整发展思路,把原来五金不锈钢制品、机械制造和中药制造三个专区,调整为五金不锈钢制品、电子机械专区以及中石油配套产业,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布局。

  目前,进驻五金不锈钢制品专区的企业有20家,初步建成集原材料生产、物流配送加工和不锈钢制品生产相互配套的产业集群;进驻电子机械专区企业24家,如吉荣电梯、逸宝电子、宏乾电子和雅创电器等企业已初具规模。2010年,两大主导产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园比重达95.3%。

  “园区坚决杜绝急功近利、为引资而引资甚至无选择地引进高能耗低效益项目,造成资源浪费,避免二次转移。严格实施项目审查制度,从投资者资信、投资实力、技术先进性、利润效益、环保风险等方面进行咨询评估,征求各方意见,保证招商引资质量。”产业园招商科科长潘冬冬说,两年多来,园区先后拒绝了投资总额合计超过60亿元的20多个“三高一资”项目入园,确保园区高层次、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2010年,揭阳市GDP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成为粤东地区继汕头之后跨入千亿俱乐部的地级市。同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三项增速均列全省第一位,迎来了揭阳历史上最好最快的发展时期。

  广东商学院经济学教授刘红红认为,伴随着揭阳经济的快速发展,两年多来,珠海(揭阳)产业转移工业园的开发建设取得了超常规、高速度的发展,创造了令人瞩目的产业转移的“揭阳模式”。

  刘红红认为,形成“揭阳模式”的原因有三:一是有高度的自主权。全省园区和揭阳一切优惠政策可以先试先行,自主制定和兑现优惠政策,建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二是高速度、高效率,“白纸绘蓝图”“平地建新城”“赶超进位,后来居上”。三是规划理念之先进、环保之先行、产业聚集和转型之快、大项目带动效应之大、体制机制之灵活、发展前景之广阔,全省独一无二,可为全省产业转移提供成功的范例。

  • 字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潮商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