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1福建水暖卫浴发展论坛”上,以南安及厦门为代表的水暖卫浴企业家开始提出建立 “海西卫浴基地”大产区的概念。那么面对这个已经呼之欲出的产业基地格局及崛起势头迅猛的南安产区,作为目前国内最大的卫生陶瓷生产基地,潮州将如何参与竞争合作,在未来又将可能出现怎样的博弈局面?
转变产业格局,提升核心竞争力
潮州陶瓷行业协会秘书长张锦华首先对自身产区进行分析,他认为对于这个资源型产业而言,目前潮州产区从原材料、燃料、土地、劳动力及政策扶持这五大硬件来看优势已渐趋不明显,是以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开发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品,提升到引导支撑行业竞争的高度才是潮州产区发展的出路。他进一步提出自己的观点,认为潮州卫浴在接下来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以“质”而非以“量”取胜,提高产品技术含量进入高端市场,在这个过程中要紧抓目前在产品造型方面的既有优势,另外潮州企业还要加强终端营销。
潮安县康纳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淑定则出言审慎,以“有危机但无危险”这一矛盾关系来分析潮州卫浴在未来的发展。针对潮州与佛山、南安两大产区的关系,他认为佛山陶瓷品牌走的是高端路线,与当前仍以中高端定位为主的潮州并不构成主要的竞争关系,产品定位相仿的南安产区在未来三年中才是潮州最大的竞争对手。而南安产区以其现有规模及政府扶持力度而言,潮州产区的实力难以与之抗衡。
隐忧之下,陈淑定对潮州产区的未来也不无乐观。他认为南安产区随着不断规模化发展,势必会相应增加其在生产规模、市场营销及人才引进等各方面的成本,那么其目前最明显的价格优势也会相应受到减弱。当前,福建的九牧、中宇等龙头卫浴品牌,陶瓷的规模化制造能力尚未形成,潮州有不少厂家均在为南安企业贴牌生产。陈淑定表示潮州企业如果在为其贴牌生产的同时提升自己也不失为好的趋势,并提出潮州产区转变格局、促进产业升级势在必行。
受原材料、燃料、租金、工人工资等成本不断价格上涨等种种因素的影响,陈淑定表示相信接下来来潮州产区的企业会在“质”与“量”方面均有所提升,在各自的小便斗、座便器等领域里做强做专。为了缩减成本也会迫使厂家进行资源整合形成合作互补的局面,这些因素将在无形中带动潮州卫浴产业升级。但他在乐观中又不无忧患地表示如果产业格局不能得到较好的转变提升,那么潮州产区到了2013年或将失去优势。
基地产业互补但恐难持久
潮州的最大优势就是生产陶瓷产品,而厦门和南安的优势产品则是五金和塑料件,因此三个产区之间可以形成较好的互补。海西卫浴基地一旦形成对海西大产区甚至整个中国卫浴行业的发展起到起到的首要作用便是产区互补更加紧密。
自由撰稿人、恒洁卫浴前品牌总监刘建豪认为“海西卫浴基地”的提出有一定的合理性,目前产区间互相贴牌的情况较为普遍,但存在不稳定因素,采取企业间参股合作的方式则能规避这种不稳定性。
陈淑定则强调在这个可能形成的新格局里,潮州企业一定要练好内功做好自己的特色,在专业的基础上进行互补。
张锦华对此有着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基地产业互补目前存在优势,但恐难持久。他以潮州产区的发展进行分析,十年前的潮州卫浴产业链并不成熟,但现今已涌现出不少出色的水件、盖板等相关配套企业,形成了自己完善成熟的产业链。而这个行业本身的技术含量及进入门槛并不高,目前已有潮州企业开始进行淋浴房、水龙头等相关卫浴配套产品的生产,所以在互补的过程中,再过5年、10年,潮州的陶瓷配套产业也会逐步形成自己相应整体卫浴配套产业链。
但对于日后在各产区间可能造成的更为严重的“产业同构”及“同质竞争”问题,张锦华亦表示担忧:缺乏政府相应的规划引导及相关的产业评估,重复建设、无序开发是很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