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即将举行的省第六届“山洽会”上,汕头市自办的三大展会之一汕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将集中展示潮剧、潮州音乐、澄海灯谜、潮阳英歌等21项已公布了的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非遗”名录项目,突出展现潮汕传统文化艺术的内涵与魅力。而这也将成为非遗工作开展以来,我市实施的规模最大、档次最高、史料最丰富、手段最新的大型非遗展览活动,成为文化强市建设中一个璀璨夺目的亮点。
汕头市委九届九次全会作出建设文化强市的战略部署以来,我市突出打造区域文化中心这一中心,繁荣文化事业,壮大文化产业,着力提升汕头文化软实力,不断掀起文化强市建设的新高潮,各项重点工作任务都取得了新成效、新突破。圆满完成“吴南生捐赠元人《平沙落雁图卷》暨馆藏精品展”的组织活动,成为继2004年和2007年汕头成功举办《憨斋藏联展览》和《憨斋珍藏书法展览》之后,吴老再次惠及家乡人民的又一道文化盛宴。“南澳Ⅰ号”水下考古抢救性发掘取得突破性进展,打捞出各类出水文物逾万件,目前建设“南澳Ⅰ号”古沉船博物馆的立项报告已报省发改委和省财厅。参加全国第九届艺术节和上海世博会“广东周”活动两项重点任务成效突出,潮剧《东吴郡主》入选第九届中国艺术节第十三届文华奖评选剧目,荣获第十三届文华奖优秀剧目奖。组织选送潮剧、瓶内画、潮阳剪纸、陶瓷微书等四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参加上海世博会“广东周”文艺展演活动。认真抓好潮汕文化生态保护区申报和建设工作,市文广新局起草了《潮汕文化(汕头)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目前市政府已审定通过《规划纲要》,并以市政府名义报省,成为我市推进文化遗产整体保护的重大举措。
汕头市坚持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抓好抓实,一批文化设施建设取得新成效,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扎实推进,至11月底全市已完成农村电影放映6728场,目前全市共建设386家农家书屋,超额完成“十一五”建设任务。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各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举办系列文化活动,市图书馆全年接待读者115万人次,创历史新高,成为我市公共文化服务的一块名片。市博物馆举办展览12场,接待观众达18万人次。大力发展广场文化、乡村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南昌起义南下部队指挥部旧址、潮海关钟楼、古达濠城墙等3处文物入选广东省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国民革命军东征军总指挥部政治部旧址、崎碌炮台、文光塔、大颠祖师塔通过省文物专家的审定推荐申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望实现零的突破。
同时,汕头市坚持提升文化软实力,推进文化产业振兴与发展,文化产业继续保持旺盛的发展态势。据有关部门统计,今年1至9月全市光盘、印刷包装、工艺玩具产业实现工业产值分别为31.16亿元、87.16亿元、107.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8%、3.9%、11.9%。市委全会以来,市文广新局加大了对文化企业的扶持和服务力度,专门组织了一支文化企业服务队,深入印刷、发行、光盘等企业调研,为企业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市国税局、地税局、工商局等市有关部门纷纷出台促进和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措施,营造了良好文化产业发展氛围。
唯有改革创新才能保持旺盛的发展活力。我市扎实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市文广新局行政服务中心今年1至11月共办理审批、变更备案、年检核验等业务414件,办结率和提前办结率均为100%。注重扶持发展民办非营利性文化组织,今年以来共设立9个,目前全市共有书画院、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等各类民办文化机构34个,成为文化强市建设一支重要的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