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三宝就是老药桔、黄皮豉和佛手果老香橼。
香橼和香橼瓜根本不是一回事,只是外形相近,双手合十状而已。
本地所说的香橼瓜是将佛手瓜和香橼混淆了。佛手瓜又叫隼人瓜、安南瓜、寿瓜等,是一种葫芦科佛手瓜属植物,和大多数瓜类一样为藤本植物。
佛手瓜原产于墨西哥、中美洲和西印度群岛,1915年传入中国,中国江南一带都有种植,以云南、浙江、福建、广东、台湾最多。成熟的佛手瓜中含有一粒种子,可是,这颗种子不能单独用来种植,非得躲在母亲的肚子里才能繁殖生长,这一现象在植物学中称“胎萌”。据说,佛手瓜成熟后如不及时采收,过熟的瓜还会在藤上萌芽。妙极。
佛手瓜味清香,营养丰富。其含钙量比黄瓜、冬瓜和西葫芦高2倍多,含铁量是南瓜的4倍、黄瓜的12倍。佛手瓜食用时最好选择幼果,以肩部位光滑,果皮表面纵沟较浅,色泽鲜绿为佳。
香橼又名枸橼,是一种水果,和柑橘、柠檬、柚同属,为常绿小乔木或灌木植物,树高约两米,树枝间有刺。生于海拔350米到1750米的高温多湿环境。柑橘类水果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果皮含辛香油脂,果肉带酸味。香橼的果肉软棉而酸,不能生吃。成熟的香橼外观为柠檬黄色,尢如一只柚子被雕刻成女人的嫩手,李时珍曰香橼“其实状如人手,有指,俗呼为佛手柑。(也称五指柑、蜜罗柑或福寿柑)……置衣笥中,则数日香不歇”。样子独特又具辛香袭人的香橼也常被文人雅士当作案头摆设。
"老香黄"是药用植物佛手的果子,大则几斤,小则几两。据记载,潮汕人民在明朝就已经开始腌制佛手果,一直流传至今,远销海外。
佛手,性温,是常用中药。既能理气消胀,又能疏肝解郁,还能燥湿化痰。
且作用较为缓和,不似陈皮苦燥,很适合体弱的儿童、老人。
勤劳又聪明的潮州人,将佛手果制作成老香黄,进一步开发、提升它的药用价值。使之具有增进食欲、理气化痰功效,可治胃痛、腹胀、呕吐、嗝噎、痰多咳喘等疾病和解酒舒气等功效。因此老香黄成为潮人家庭必备的药用凉果,且久藏不坏,愈久药效愈佳。
老香黄制作时间长,工艺繁琐。
中秋节过后,采摘新鲜的佛手果,搓洗干净后,一层佛手一层盐,随着时间的流逝,盐化成水浸透果实,既能祛除辛、苦、涩味,又能延长保存时间。
1年后,晒干褪盐,再经过反复漂洗蒸煮,降低盐分。
接下来,佛手果需要经历一场甜蜜的旅程。
用糖腌制一段时间,再加入甘草、桂皮等十几种中草药蒸煮,再糖渍,再蒸煮……历经九蒸九制的佛手果,慢慢从金黄色变黑,再经过阳光的洗礼,果实的水分剩余百分之二十几,果实表面柔软,肉质有韧性,就可以装入瓮中保存。
历经时间洗礼的佛手果,色泽漆黑油亮,气味芳香,口感香甜,颇受人们的喜爱。存放时间久远的老香橼呈现乌黑油亮的色泽,入口即化,一斤可卖到二百多元呢。
人们更多的是用来泡水喝,味道接近陈皮,又比陈皮多了独特的香味。目前,潮汕上档次的酒楼常用老香橼泡水当饮料,极去腻,深得吃货们喜欢。
家中备上一瓶老香黄。饮食油腻时,挖一勺香郁的果肉,泡水服用可解腻消食;饮酒应酬归来,它是解酒好伴侣;老慢支总感觉有咳不完的痰,每日食之可化痰止咳。孩子感冒后期,除了泡陈皮水,还可以泡老香黄化痰,谁不喜欢香甜可口的香黄水呢!
当然,除了一整颗的香黄果,现在还有制作成干燥的香黄粒,是温伊森书桌边必备、外出旅游必备,或泡水引饮用或当成零食吃上几个,解馋又消食和胃,坐车的时候来上一颗还能缓解晕车想吐。
传奇故事
由于老香黄形状恰似佛手,既有美感且药效又佳,很早以前在潮汕民间就流传着一段传奇故事:远古时候,潮汕地区北隅有一人家,母子两人相依为命。母亲年老多病,胸腹胀痛,终日双手抱胸,苦不堪言。孝顺的儿子为给母亲解除病痛,四处求医寻药不果。后来他听说五指山上有个指尖峰长了一种能治其母之病的药果,但又不知其具体形状、模样。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爬上了那座险峰,突然间发现不远处有一满头白毛的老猴,双臂抱胸,不时喘气,不一会那猴张眼四处寻觅,后走近峰端上的一株果树,上前摘下树上的果子往嘴里送,不一会便见其气色大有好转。这个孝子断定此果必是他母亲所需要的那种药果,便快步上前。只见那树挂着的果子形态各异,握着如拳,伸之似指,色呈金黄,其味清香扑鼻,于是他将果子摘下来,飞快跑回家,拿给母亲试服,果然见效。服了数月之后,病状消退。他们母子十分高兴,商量着用这种药果的种籽在平地培育出新的果树并结出果子,用以治疗患有同样疾病的乡亲,并将果树取名为“佛手柑”,进而又制成老香黄,四时贮放,以供保健疗疾。
作者:中医温巧梅、尹羊、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