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区块链的争议还在持续发酵。
今年两会期间,包括马化腾、李彦宏、姚劲波等在内的企业家均表示看好区块链的发展。亦有一大波投资机构和创业者从年初开始涉足区块链领域。
面对当下的区块链“疯口”,近日朱啸虎表示,他从2017年夏天开始看区块链项目,但大部分都是在追逐概念,解决的都是创业者幻想出来的伪需求。
在这个争议不断的全民狂欢时刻,本报记者从不同领域采访了多位专家,希望多视角记录当下企业打着“区块链”口号发币的本质,为怕错过暴富机会的区块链焦虑症患者,提供相对客观的事实。
发币有价值吗?
2008年,中本聪第一次提出比特币概念,并用密码学方法设计了一套开发机制,让大家挖掘这种数字货币。
记者从一专业“矿工”处了解到,这套挖掘机制是通过计算,主要是数学的哈希碰撞,找到一个区块,然后广播给全网络,其他节点可以很方便的做检验,找到区块的这个人便可以获得一定数量的比特币奖励。
这个过程就是区块链技术的起源,也被称为“挖矿”。因为看到比特币的稀有性和升值的可能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买比特币。所以说区块链技术用于此是自带激励属性的。
而随着比特币的火爆,很多企业来了灵感,想将其底层技术——区块链作为己用,或是为了割韭菜,或是怕错过风口,开始做技术试验。
然而,大家玩比特币是为了升值,但将其底层技术区块链落地时,如何让用户积极参与到同一个网络中,并达成分布式共识?换句话说,区块链是否解决了用户的真实需求?朱啸虎称,“区块链发展到现在,还没有出现解决用户真实需求的公司,解决的是创业者幻想出来的需求。”
起码从目前来看,所谓布局区块链的企业,基本都是在靠发X币激励用户使用其所谓区块链产品。
然而,“只有少数公司的模式适合基于区块链的发币,绝大多数不适合。”经纬中国创始管理合伙人邵亦波表示,“即使有合适发币的,公司业务成功了,也不代表代币会有价值。当然,几千个公司里会有几个公司发的代币会值很多钱。”
当下这些布局区块链的企业,“无论是ICO,或是炒概念,还是各大互联网公司,正是因为激励机制(发币)的不同,造成了其布局区块链的策略差异。”区块链社区门户巴比特副总裁段新星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在采访中,这一观点也得到了众多区块链从业者的认可。
比如下面要提到的企业,即由于激励机制的不同,正在经受利益重配、商业模式等方面的拷问。
发币的不一定是区块链
除了ICO这种像是纯割韭菜的行为已被官方摒弃,所以不再赘述以外,目前市面上号称布局区块链的企业还剩两种,一种是发币的,一种是不发币的。
比如迅雷、人人网、猎豹等公司,在2017年12月至2018年2月间,先后推出了相应的代币,并声称采用了区块链技术。
“目前可以看到,上述这类公司都是在激烈的互联网竞争下,逐渐边缘化的企业,炒一次区块链的概念或许能带来一线新机遇,如果不做,那么将继续沉沦。这些区块链概念的企业实际上都是在抢食‘BAT’的流量。”能源区块链实验室创始人曹寅说。
在段新星看来,这类产品、项目是否为区块链技术值得怀疑。“区块链要求开放源代码,让节点中的每个人知道网络是怎样运行的,并且能看到每个节点的同步变化,但是这些产品、项目却是封闭的。”
以迅雷的链克为例,迅雷方面这样向本报记者解释链克,“用户必须通过分享自己宽带及存储资源来获取链克,如果这个贡献是被整个网络认可且记录的,就可以获得。”
记者注意到,迅雷玩客云用户所获得的链克数量是通过官网来披露。不过符合区块链节点匿名性特点的是,每个用户的账户信息则进行了加密保护,即部分数字、字母用星号来隐藏替代。
“中心化的系统也可以有挖矿行为,不过奖励却是通过中心化意志或标准来分配,但是区块链的挖矿,是彼此间竞争获得的,不是以某个中心的意志来分配的,更不需要通过中心节点来公布每个人的挖矿情况。所以迅雷的玩客云应该是一个中心化的项目。”领主科技CEO刘大鸿说。
一位迅雷内部的人士告诉记者:“公司既然已经声明与ICO划清界限,且关闭了转账功能意味着它更像是一套积分体系。”
除迅雷之外,多家互联网公司也与此类数字资产沾染关系。前酷我音乐CTO贾涛创办的云汇天下,是一家从事分布式存储的创业公司,其2018年1月最新发布的二代产品与迅雷玩客云属于同一模式;2月,糖果手机宣布推出区块链手机,模式亦然。
而像网易、百度、360这类公处于互联网第一阵营中靠后位置的公司,采取了另外一种策略。网易、360的区块链养猫游戏,百度的区块链养狗游戏,均源自于一款叫做《CryptoKitties》的游戏,号称是全球首个采用区块链技术并架构在以太坊平台上的游戏。
“代币在国内是非法的,这类公司既有向前追赶、逆势崛起的需求,但是现有业务又较为稳定,顾虑于监管的问题,所以不会直接采取类似迅雷、人人公司的方式,与代币发生关联。所以像数字宠物这种与代币无关,却又属于数字资产的产品就成了他们的突破点。”曹寅说。
他认为,推出区块链宠物游戏,实际上是想利用产品本身想办法搜集用户数据,并且到最后一定是金融导向,推出产品都是在培养用户对公司金融相关产品的心智或习惯。
巨头间的利益重配
与上述企业不同的是,阿里、腾讯这两大国内市值最高的互联网公司,则是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在具体场景下,尚无参与任何发币活动。
2月27日菜鸟与天猫国际宣布,已经启用区块链技术跟踪、上传、查证跨境进口商品的物流全链路信息。此外,蚂蚁金服已经将区块链技术用在公益、食品安全溯源上。腾讯方面则告诉本报记者,目前腾讯的区块链已经应用在供应链金融、腾讯微黄金、物流信息、法务存证、公益寻人,另外腾讯也推出了区块链开放平台BaaS。
“目前,区块链的处理效率还难以达到现实中一些高频度应用环境的要求。”腾讯方面表示,目前适用区块链的场景还是有限的,未来区块链能否与各种生产活动有效融合,成为驱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还有待观察。腾讯从一开始就是从底层技术平台切入,目前一方面扎实储备技术基础,另一方面也在积极探索落地更多有价值的场景。
三种区块链布局方式的背后,体现出当前互联网领域的实力排名与利益分配。在朱啸虎看来,BAT布局区块链,更多是在做试验。对于BAT而言,他们最怕错过一个大的技术风口,需要做防守型布局。
而曹寅认为,“阿里、腾讯一方面具有强中心化的特点,另一方面代币带来的收入对他们来说微不足道,还冒着政策法规风险。而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注定将会对他们在未来造成一定影响,因此,他们的策略便是采用解决方案,从新产品、小项目开始应用。”
“区块链本质上,是对生产关系的一种重塑,即摆脱了中心化企业的绝对主导作用,每一个节点的参与者才是主角。在这其中,激励机制是很关键的,它涉及到利益的分配,也是新旧交接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刘大鸿说。
他继续解释道:“若将微信作为一个区块网络,虽然腾讯创造了微信,但是微信平台上出现的流量、小程序、公众号等丰富的内容、产品其实是每一个参与者,即每一个节点的贡献,包括腾讯自己,也有入驻的公司、用户,所以真正的区块链网络,应该是平台与用户共同成长的。”
“但‘BAT’这样的公司,他们控制着流量,所以不需要通过激励机制吸引用户使用自己的平台和产品,而是可以直接将流量变现,流量变现产生的价值中,90%以上属于公司,剩余的奖励给用户。而区块链则正好是反过来的,所以这就是当下颠覆性创新的难题所在。”刘大鸿这样说道。
对于这点,搜狗公司CEO王小川表达很直白:一个公司内部不需要区块链,真的区块链是在一个公司内和国家这个中间层,也就是在产业当中,比如上下游企业之间可以共同搭建区块链平台。
“真正做技术研究,应该由BAT或者政府部门投入资金来做。如果是创业和财务投资,还是要等过了死亡谷后,现在还处在第一个刚刚拉伸的泡沫期。”朱啸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