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国家档案馆合作两组织领导搜集本地潮人潮剧口述历史
潮州八邑会馆希望用一年时间,录制80至100名潮社领袖的口述历史,南华儒剧社则希望用半年时间,录制100人的口述历史,重点放在南华儒剧社和潮剧的历史。
本地潮州社群将和国家档案馆口述历史中心携手合作,用半年至一年时间广泛搜集本地潮人和潮剧的口述历史,以此丰富国家的历史收藏。领导潮社录制口述历史的是已有89年历史的潮州八邑会馆和今年庆祝55周年的南华儒剧社。
潮州八邑会馆和南华儒剧社将在本月20日派大约15名访员到口述历史中心接受培训,它们也会各自草拟受访者名单。左起是南华儒剧社社长卓林茂、潮州八邑会馆会长蔡纪典和总务吴佶财。
这是本地会馆首次与口述历史中心合作,以口述方式记录族群历史。潮州八邑会馆和南华儒剧社是在去年6月底,首次与口述历史中心磋商这一合作项目。两个组织将在本月20日派大约15名访员到口述历史中心接受培训,八邑和南华也会各自草拟受访者名单,之后便能正式投入录制历史的工作。
潮州八邑会馆希望用一年时间,录制80至100名潮社领袖的口述历史,南华儒剧社则希望用半年时间,录制100人的口述历史,重点放在南华儒剧社和潮剧的历史。
口述历史中心高级研究员赖素春告诉本报,中心除了负责培训访员,也免费借出录制口述历史所需的专业器材,还会帮忙处理后端工作,例如把访谈录音制成保藏版和参考版,同时把制作好的口述历史上载到中心的网络平台,供公众参考使用。
赖素春说,口述历史中心希望下来有更多会馆仿效潮州八邑会馆的做法,也组织一批人来录制自己族群的历史。口述历史中心目前所提供的培训课程长约4小时,一次最多容纳20人。访员在完成培训后,至少得录制一次口述历史,确保学以致用。
据了解,口述历史中心过去曾经和新加坡法律学会(SingaporeAcademyofLaw)、新加坡女童军,还有一些学校展开类似合作,与会馆合作则是头一遭。
八邑会馆会长:让年轻一代了解先辈为何移居本地
潮州八邑会馆会长蔡纪典表示,口述历史中心选择与潮州八邑会馆合作,是因为八邑会馆一直在领导潮社,也对建国做出过贡献。他认为下来所要收录的历史可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从潮州八邑会馆成立到国家独立前,第二部分则是从建国到今天。
蔡纪典说:“由八邑会馆牵头,是因为八邑有历史资源,也有人脉网络,而本地潮人无论在工商界、文教界、政界、演艺界或其他领域,都不乏杰出人才。”
他指出,录制潮人的口述历史很有意义,这些口述历史能启发年轻一代,让他们了解先辈当初为何移居本地。在了解先辈奋斗史的同时,还能认识到潮州人的特质,例如刻苦耐劳、勤奋努力等。
潮州八邑会馆总务吴佶财说,八邑会馆将邀请属下各邑会馆提出名单,把对社群有贡献的重要人物都纳在名单内。他们计划邀请潮社中的政界领袖、商界名人、专家学者、文化人、社区领袖、专业人士以及体坛名将等一起录制口述历史。
南华儒剧社社长兼董事会署理主席卓林茂说,南华的重点将放在搜集和记录本地潮剧的历史,除了南华儒剧社本身的历史,他们也愿意访问本地其他儒乐社、潮剧团体,甚至已解散的戏班,希望能更完整地记录潮剧在本地的历史。
他表示受访对象可以是儒剧社、儒乐社的现任董事或前领导,也可以是老社员、戏班负责人、潮剧演员、乐手等。南华还准备访问对潮剧有研究的学者。他吁请愿意受访的潮剧界人士联络南华。
卓林茂也是潮州八邑会馆董事兼文教组主席,他表示八邑和南华将招募会馆青年团成员、南华社员、退休新闻工作者和在籍学生等来担任口述历史访员,他们每访一人,能得到50元车马津贴。
南华还准备在今年10月庆祝55周年时整理儒剧社的历史,并计划出版成书。这期间录制的口述历史,将成为南华整理自身历史时的重要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