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经济新闻 >> 正文

广东省市场主体持续增长突破1000万户 居全国第一

    来源:新浪广东    作者:    2017-11-24     浏览:

  • 字体:

自2012年在全国率先开展商事制度改革以来,广东省市场主体持续快速增长。截至2017年11月2日,全省实有市场主体总量已突破1000万户,达到1002.70万户,超过全国实有市场主体总量的十分之一。目前,广东省实有市场主体总量,以及企业、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个体工商户实有户数五项指标均位居全国第一。
一、总体情况
(一)全省实有市场主体总量突破1,000万户大关,其中,企业超过400万户,个体工商户接近600万户。
截至2017年11月2日,广东省实有市场主体总量达到1,002.70万户,其中,企业408万户,个体工商户590万户。
截至2017年10月末,广东省实有市场主体总量996.89万户,比商改前2011年末的487.58万户净增加509.31万户,增幅达104.46%;注册资本(金)373,190.50亿元(美元按实时汇率折算,下同),比2011年末净增加310,397.29亿元,增幅达494.32%。其中,各类企业(含分支机构,下同)405.72万户,注册资本(金)370,307.97亿元,分别比2011年末增长193.81%和497.82%,具体包括内资(非私营,下同)企业24.55万户,私营企业368.39万户,外商投资企业12.78万户,增幅分别为39.81%、232.39%、31.62%;个体工商户586.73万户,资金数额2,242.17亿元,分别比2011年末增长68.37%和200.24%;农民专业合作社4.44万户,出资总额640.35亿元,分别比2011年末增长339.60%和519.95%。


(二)每千人拥有企业36户,超越国际中等发达经济体最高水平。
商改5年多来,全省每千人(按常住人口计算)拥有企业数不断增长,从2011年末的13户发展到2012年14户、2013年17户、2014年20户、2015年25户,2016年32户。截至2017年10月末,全省每千人拥有企业36户,其中,珠三角地区每千人拥有企业61户。从国际比较来看,该项指标,发达国家一般50户左右,中等发达国家20至30户。目前,全省该项指标已超越中等发达经济体最高水平,珠三角地区达到发达经济体水平。
(三)广东省日均新登记企业2,413户,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
2017年1-10月,全省新登记市场主体158.40万户,同比增长18.85%。其中,新登记各类企业73.38万户,同比增长12.29%。全省日均新登记市场主体5,210户,其中,日均新登记企业2,413户,与2016年同期的2,143户同比增长12.60%。
二、商改以来广东省市场主体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现有市场主体存量比商改前翻了一番,新登记量持续呈现高位平稳增长的态势。
商改前的2011年末,全省存量市场主体为487.58万户。2012年至2017年10月各期末,全省实有存量市场主体户数分别为516.39万户、582.41万户、673.74万户、775.95万户、896.63万户、985.48万户,2012年至2017年10月各期末与上年同比增长率分别为5.91%、12.78%、15.68%、15.17%、15.55%、11.18%(10月末),自2013年起每年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率。
商改5年多来,广东省新登记市场主体累计达到781.72万户,年均新登记户数超过134万户。其中,2012年全省新登记市场主体81.64万户,2013年110.76万户,2014年130.59万户,2015年138.76万户,2016年161.58万户,2017年1-10月158.40万户。2013年至2017年10月末与上年同比增长率分别为35.68%、17.9%、6.26%、16.45%、18.85%。
(二)持续增长的市场主体增加了大量就业机会,有效对冲了经济下行压力。
商改5年多来,广东省实有私营企业净增加257.56万户,个体工商户净增加238.25万户。工商总局与国家统计局关于新设立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户的跟踪调查数据显示,每个企业平均吸纳就业7.4人,每个个体工商户用工2.9人。按此匡算,5年多来,广东省仅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新创造的就业岗位就有2,596万个。
(三)市场主体的构成发生明显变化,新登记市场主体注册资本(金)增速领先户数增速。
2012年至2017年10月末,广东省每年新登记企业户数与上年的同比增长率分别为-0.65%、50.39%、41.39%、22.54%、29.38%、12.29%,新登记个体工商户户数与上年的同比增长率分别为-6.24%、29.19%、7.21%、-3.54%、6.4%、25.20%。2012年至2016年新登记企业户数连续四年保持20%以上的同比增长率,个体工商户的户数增速则出现回落。截至2017年11月2日,广东省企业实有户数占市场主体总量的40.69%,占比比2011年末上升12.37个百分点;个体工商户实有户数占市场主体总量的58.84%,占比比2011年末下降12.63个百分点。数据表明,商事登记便利化改革放宽了企业准入条件,具备条件的商事主体更愿意选择登记为公司制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广东省市场主体构成的不断优化,为优化广东省经济结构,促进提高广东省个私经济发展质量,培育和激发广东省经济发展新动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012年至2017年10月末,广东省新登记市场主体户数与上年的同比增长率分别为-4.52%、35.68%、17.9%、6.26%、16.45%、18.85%,新登记市场主体注册资本(金)与上年的同比增长率分别为-26.18%、176.52%、118.76%、75.71%、39.61%、71.15%,注册资本(金)增速大幅领先户数增速,反映了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有效激活了投资热情,体现了近年来社会的投资意愿、投资实力逐步增强。
(四)市场主体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截至2017年10月末,广东省实有各类市场主体在三大产业中的占比分别为0.81%、14.19%和85.00%,其中,企业在三大产业中的占比分别为0.76%、19.67%、79.58%。与2011年末相比,市场主体和企业在第三产业中的占比分别提升1.32个和9.67个百分点。市场主体产业结构的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为广东省经济结构升级和创新驱动战略实施的效果。

2017年1-10月,全省三大产业新登记市场主体分别为1.51万户、19.87万户、137.02万户,占比为0.95%、12.54%和86.51%,新增市场主体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其中,三大产业新登记企业分别为0.47万户、11.78万户、61.13万户,同比分别增长1.63%、29.96%和9.51%。新登记企业中,第一产业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17.3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高出9.3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27.3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虽然增速放缓,但增量还是很大。第二产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势头,与国家振兴实体经济政策走向相一致。
2017年1-10月,全省新登记企业最集中的三个行业是:批发和零售业29.42万户、租赁和商务服务业9.88万户、制造业8.14万户,同比增长6.35%、26.55%和31.13%,在全行业的占比为40.10%、13.47%和11.09%。新登记企业同比增幅最大的三个行业是:教育54.01%、卫生和社会工作44.92%、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32.35%;出现负增长的三个行业是:采矿业-40.05%,金融业-25.10%,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3.19%。新登记个体工商户最集中的三个行业是:批发和零售业43.78万户、住宿和餐饮业18.40万户、制造业7.54万户,同比增长20.95%、增长31.63%和增长15.54%,在全行业的占比为51.77%、21.76%和8.92%。新登记个体工商户同比增幅最大的三个行业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91.78%、采矿业增长78.38%、教育业增长77.63%。
(五)市场主体区域聚集特征明显。
2017年10月末,珠三角、粤东、粤西、粤北实有市场主体的比重分别为78.76%、7.20%、6.01%、8.04%,与2011年末的74.2%、8.06%、8.11%、9.63%相比,珠三角上升4.53个百分点,粤东、粤西、粤北分别下降0.86、2.10、1.59个百分点。从2017年10月末的情况来看,新登记各类企业进一步向珠三角聚集,占全省91.93%,与2016年同期相比增长11.33%;新登记企业在粤北地区同比增长29.16%,比全省平均增长率高出16.87个百分点;新登记个体工商户在粤东加快发展,同比分别增长52.14%,在全省的占比为10.32%。
上述变化,是市场对广东省实施优化珠三角、振兴粤东西北发展战略做出的积极响应。
(六)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猛。
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民营经济、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等部署,全省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放宽准入门槛、推进工商注册便利化,支持引导“个转企”,“三来一补”企业转型登记,服务民营企业兼并重组登记,发挥工商部门办理股权出质登记、商标专用权质押登记、股权出资登记的作用,拓宽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取得良好成效。2013年广东省私营企业数量反超江苏省,跃居全国第一,2013年底突破150万,2015年初突破200万,2017年10月末达到368.39万户。商改5年多来,全省累计新登记私营企业304.69万户,占全省新登记企业的94.59%。新登记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共计760.64万户,占新登记市场主体总量的97.30%。
市场主体高速发展的数据,是市场对政府强力推进商事制度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便利企业开办改革措施的积极反应。2012年以来,广东率先在全国开展商事制度改革,在市场准入领域,以便利化为改革取向,从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改认缴登记制开始,推进到证照关系从“先证后照”改“先照后证”,拓展到开办企业手续实施“三证合一”、“五证合一”和“十一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从工商注册环节便利化逐步拓展到开办企业整个领域,涉及工商、质监、税务、公安、银行、社保、统计等多个部门和业务。
商改之前,以开办一家无需前后置审批的私营有限公司为例,需经以下程序:名称预核,商业银行开验资账户,入资,验资,设立登记。工商登记后,才能办理刻章许可,刻制公章,再凭执照和公章到技术监督局办组织机构代码证。有了执照、公章和组织机构代码证,才能办国税、地税登记;有了前五项,才能通过商业银行向人民银行申请开户许可;有了前六项,才能到商业银行开基本户,然后才能调动资金,进行筹建和生产经营。根据现行法律法规要求,还要办理统计登记和社保登记。需要14个程序,35天时间,有最低实缴注册资本限制,有验资、刻章和规费费用。
经过改革,特别是2015年以来相继实施的“三证合一”、“五证合一”、“多证合一”改革,与商事登记便利化的其他改革措施形成叠加效应,开办企业便利度一年跃升一个台阶。目前,广东省开办企业必需的程序通常为:名称预先核准,“多证合一”工商登记,公章刻制,银行开户(含人民银行开户许可和商业银行开立基本户),补采集税务登记信息,共5程序,费时15天左右。
开办企业的流程:

开办企业的核心程序是工商登记。为进一步便利企业工商注册,近几年来,广东省各级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推出了一系列便利工商注册的改革措施。
(一)减环节、压时限。
部分地级市取消了企业名称预先核准环节,并入“多证合一”设立登记环节,广州、深圳两个特大城市先行试点实施名称自主申报制。省工商局与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协同推进开办企业便利化改革,缩减环节、压减时限的效果明显。
(二)优流程,提效率。
建设完善部门间业务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建立起“一窗采集完善、部门流转通用”的数据采集应用模式,推动证明材料共享通用,减少企业重复提交相同或通用的材料和证件,降低办事成本。拓展“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行开办企业全程电子化登记,推进办事材料在线填报、在线提交和在线审查,企业凭数字证书进行身份认证和签名,无需提交纸质证明,使企业可在网上办理开办企业各环节手续,提高办事效率。
(三)降门槛,降成本。
改革注册资本制度,将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取消最低注册资本和实缴注册资本限制,企业设立无需验资,政府有关部门零收费。改革住所、经营范围登记,进一步降低准入条件。
(四)加大投入,拓展服务。
重视企业开办业务量激增和登记人员不足的矛盾,通过增编增人、购买服务等方式,增加登记工作人员数量,将更多的资源向登记窗口倾斜。推行银政通服务,利用银行公共服务性强、人员素质优、网点网络多、拓展业务积极性高的特点,推动银行提供免费的工商登记等开办企业代办服务。
通过减环节、优流程、压时限、降成本、提效率的改革,将开办企业程序从14个压减为5个,开办企业时间从平均35天压缩为15天左右,显著降低了市场准入的制度性成本,优化了营商环境,促进了广东省市场主体的高速发展。

  • 字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潮商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