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1月起,12306官网、App、车站窗口及ATM自助售票机购票将陆续支持微信支付。而其竞争对手支付宝,早已在四年前作为12306官网的首个第三方支付方式接入了。
此前,铁路部门已经在部分铁路局试点列车补票可使用微信支付。本月起,微信支付将在购票网络全面铺开。
这只是腾讯加快布局线下场景的动作之一,今年以来,腾讯正加紧多个线下场景的布局。
全天候科技此前曾提到,腾讯于9月13日与安徽省合肥市相关单位签署了多个项目的合作协议。其中,腾讯乘车码项目将为当地市民乘坐公交车带来很大方便,也为腾讯推广微信支付和小程序提供了新场景。
据媒体企鹅生态消息,马化腾曾指出:“乘车码所覆盖的公共交通系统,是下一个高频高粘度低额度的交易场景。”此次马化腾亲自出席合肥通乘车码启用仪式,也证明了他对开拓这一新场景的重视。
实际上,合肥并非腾讯乘车码小程序落地的唯一一站,近段时间,腾讯已经在多个城市开通了腾讯乘车码服务。
9月15日,马化腾与深圳巴士集团、深圳通公司举行合作签约仪式。根据协议,腾讯将与深圳巴士集团在交通金融支付、大数据、云计算、辅助驾驶等领域进行合作,并与深圳通公司联合开拓乘车码创新应用。
在交通这个高频场景里,除了公交车,腾讯还盯上了高铁系统。
7月14日,马化腾在北京拜访了中国铁路总公司总经理陆东福,双方探讨了智慧铁路、无现金出行、“刷脸”进站等议题。随后在7月17日,高铁“外卖”正式上线,支持支付宝和微信支付订餐。
微信支付的焦虑
在移动支付战场,腾讯一直试图通过高频打低频的降维闪电战来改变中国第三方支付格局。
但是,根据艾瑞发布的2017年2季度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市场份额数据,支付宝和财付通市场份额一升一降。其中,支付宝市场份额占比从一季度的54%扩大到二季度的54.5%;微信支付背后的财付通则从上季度的40%环比回落至39.8%。
易观此前发布的最新数据亦显示,2017年第二季度,支付宝以53.70%的市场份额占据第一,这一份额与一季度持平;而腾讯金融市场份额较一季度回落0.4个百分点至39.1%。
分析认为,最新数据背后是微信支付已经出现了疲软状态。
很显然,切入更多新场景是微信支付拉升市场份额,继续与支付宝PK的策略之一。
交通是一个高频场景,也是微信和支付宝争夺的场景之一。今年7月,高铁宣布推出订餐服务,“高铁外卖”正式接入支付宝与微信支付。
此外,WeChatPayHK(微信支付香港钱包)还在香港推出一系列升级支付功能,包括付款码支付、二维码收款和即将推出的微信买单,同时也支持出租车、茶餐厅、商超等更多场景,微信支付在香港市场再向前迈出一大步。
如果说微信通过开拓新场景进攻,那么支付宝则更偏向于通过创造新的支付方式,加深自己的护城河。
2015年在汉诺威IT博览会(CeBIT)上,马云就现场演示“刷脸支付”,埋下伏笔。2017年9月,支付宝直接在肯德基的KPRO餐厅上线刷脸支付,引爆舆论,这是刷脸支付在全球范围内的首次商用,支付宝选择在肯德基试水,奠定了其大规模铺开的基础。
针对微信支付是否也布局刷脸支付,腾讯移动支付的相关负责人对独角金融表示,“人脸识别技术已经在腾讯各类需要实名认证的业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刷脸支付涉及到用户的隐私和资金安全,我们会在技术评估达到一定准确度之后才会推出。”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对独角金融表示,“在金融行业,人脸识别技术的易用性、普适性更强。”显然,刷脸支付对于双方之后的金融业务发展更具意义。
至于未来支付宝还会继续涉足哪些场景和手段,独角金融联系了蚂蚁金服方面,但未获得回复。
谁是明天的行业第一?
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17Q2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数据显示,支付宝的市场份额为54.5%,财付通市场份额为39.8%,移动支付市场份额向支付宝、财付通高度集中。
虽然从数据上看,支付宝的市场份额比财付通多,但整体布局上,二者差距并不明显,随着支付领域的深入,双方的竞争也必然越来越激烈,谁是“明天”的行业第一尚不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