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安思危,这句老话对当前中国经济来说尤为适用。
2017年上半年中国经济表现不俗:GDP同比增速保持在6.9%的中高水平,较2016年连续三个季度6.7%又上了一个“小台阶”;就业持续向好,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已完成全年目标的三分之二;外贸同比增速创2011年以来半年度新高,萎缩多时的出口同比大增15%,增幅远超市场预期。
但看似“顺风顺水”之际,一些可能遭遇的“暗礁”不可不察。
其一,去杠杆重点转移或将使经济承压。
日前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要把国有企业降杠杆作为重中之重,抓好处置“僵尸企业”工作,严控地方政府债务增量,终身问责,倒查责任。
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认为,上半年中国经济表现之所以亮眼,一个重要原因是去杠杆没有直接动实体经济“奶酪”,而是集中于金融领域。考虑到下半年去杠杆重点将转移到国有“僵尸企业”和地方政府,整个宏观经济因此面临的实质性冲击不容小视。
其二,在主要经济体政策不确定性仍存的情况下,中国出口能否延续强劲增长不得而知。
上半年中国出口录得15%的高增长很大程度上与外需回暖有关。当前,世界经济虽温和复苏,但美国总统特朗普的贸易政策对中国外贸的影响究竟有多大,仍有待观察;英国脱离欧盟进程中的变数也给贸易蒙上阴影。种种不确定性下,外需能否持续改善要打个问号,这使中国出口面临隐忧。
其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否“戒骄戒躁”,持之以恒。
当前,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均有所进展。上半年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达76.4%,好于上年同期。6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同比下降近一成,降幅比3月末进一步扩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同比降低0.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人民币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也在下降。生态环保、水利、交通等“短板”投资增速均明显高于同期投资整体增速。
在经济形势向好、改革成效初显之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须谨防松懈。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称,中国经济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仍未得到根本性解决,如投资依然主要依靠基建,制造业投资相对疲弱;区域发展不平衡,东北地区仍然相对落后等。
在姚景源看来,6.9%的增速固然是“好成绩”,但如果经济增速过高、回升过快,有可能会贻误结构性改革的时机。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经济研究所所长高培勇也表示,经济形势好转之际,最忌讳的是“新瓶装旧酒”,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
其四,金融风险。
中国商务部研究院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建平认为,当前中国金融结构性扭曲程度已甚于实体经济,金融改革进展迟缓。妥善防控金融风险的重要性,自不待言。
综合上述问题,“中国经济主要风险点和下行压力将于下半年陆续登场”,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经济发展研究室主任徐奇渊说,“上半场得分,下半场防守”料成2017年中国经济大势。
邓海清也认为,2017年中国经济或呈“前高后低”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