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新阶联新力量 >> 正文

入道抽纱 翁锦通晚运凌厉

    来源:中国商帮传奇    作者:黄杉、管琼    2014-09-14     浏览:

  • 字体:
  十来岁便进抽纱公司做童工,翁锦通在经历了二十多年的磨难后,在40岁时,再次重入抽纱行业,并一路顺畅发展。翁锦通坚持“不熟不做”。
  在土耳其的伊士坦丁堡的酒店里,翁锦通的太极拳引来了一位当地拳王,结果如何呢?翁锦通又是为何到了土耳其呢?
  
  苦难童年
  
  在潮汕的历史上,官至兵部尚书的翁万达算是潮人的骄傲,被视为先贤世代传颂。而五百年后翁氏后代翁锦通诞生时,家境已完全没落,家贫则子贱。翁锦通六七岁时,逢遇天旱,每日深夜2时左右就得到河边车水,否则,浅河里的水将会被别人车完,自家稻田的禾苗就可能干枯死。翁锦通白天干完活,晚来倒头就睡。一日,父亲怎么都叫不醒他,性情暴躁的父亲愤怒地将小锦通从床上拎起来,扬手就扔进了附近的一条小水沟。
  从此之后,无论锦通睡得多死,只要父亲大声一叫,他会立即从床上惊跳起来。
  除了帮父母干农活外,小锦通还不断地去打童工。他曾在表亲开的酿酒厂干活,在盛夏酷暑天里,锦通要用铁锹不断地把谷糠燃料送进大火炉里,人还没铁锹高的小锦通很快就病倒、发高烧,几乎送命。再后,小锦通又进过赌馆,父母终因其地非善,而叫回了儿子。
  
  抽纱公司
  
  日后终成为香港一代抽纱大王的翁锦通,踏入抽纱行当也是极偶然的。
  第一次经姐夫介绍到厚生抽纱公司洗熨部做工时,翁锦通才12岁。3年后,厚生老板林作念计划在山东烟台市创办一间分公司。翁锦通聪明好学,手脚勤快,深得林老板的赏识,带在身边做徒弟。去山东办公司之事,林老板也是交给了两个弟弟林作念、林乐礼,外加翁锦通。
  翁锦通知恩图报。他几乎将所有时间全花在公司,一人做几人的活。新公司成立3年后,厂里雇用的工人数达60人,翁锦通成了工厂主管。
  翁锦通少年时习拳,只是为了强身,不想却为他带来了一身绝活。抽纱厂中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开布,剪得经纬分明,则可以大大节省布料,翁锦通偶尔拿起剪刀,一线挑开,便一剪到底,不偏不倚,何等漂亮。观者惊呼,翁锦通以为简单,旁人想学,就没那么容易。原因是翁锦通练拳之后,有体力、臂力、眼力。
  在烟台的几年里,翁锦通不仅掌握抽纱生产的一整套技术,而且还学会了工厂的管理。想到自己仅仅读过一年的书,翁锦通深感没有文化的苦恼,他开始发奋学习。正巧得知原辅仁大学的夏全之教授回烟台故里,有教学生之意,翁锦通即刻请人去说明诚意,愿拜师学习。
  夏教授对翁锦通一生所起到的作用和影响只有翁锦通自己才能真正体会。几十年后,翁锦通回忆起夏教授的教导仍是记忆犹新,其中影响翁锦通一生的做人准则有四条,这是翁锦通作的总结:
  第一,要讲婚姻道德,切莫有婚外邪僻行径,勿贪女色之美,勿听长舌之言。
  第二,教门之理,一般皆善,可信而敬之,勿信而迷之。年轻人来日方长,宜保持坚强奋发之志。
  第三,远小人,近贤人。贤人小人辨甚难,须在自己人生经验中体会之。
  第四,世途险恶,人心叵测,故勿贪小便宜,到处是阴谋圈套,圈套者,诱之以利,故勿贪小便宜,不义之财虽一毫而莫取,则不惧奸人之伎俩矣。
  这些道理如黑夜明灯,令翁锦通终生受用。
   1943年,珍珠港事变发生,海路被封,位于海滨的烟台市内的抽纱业已基本停业。林老板宣布全体人员停薪留职、自谋出路。备受老板重用的翁锦通也无奈地脱下西装,到—间苹果园里当长工。
  此时的他已不是单身一人,年轻的妻子和刚刚出生、嗷嗷待哺的儿子和一个已3岁的女儿,一家人等着吃饭,苦不堪言的日子一直熬到抗战胜利。翁锦通感到改变命运的时候到了。
  没有资金作本钱,翁锦通开始租船做南北货物转口买卖。第一次满载北方土产,在海上颠簸五六天后终于抵达上海吴淞口时,翁锦通站在船头,心里刚有一丝轻松,却陡然看到码头上横开来站着三个打手样的人,船还未停稳,三人已上了甲板,二话不说就要金子。没等翁锦通多解释,其中一人已挥起手中的刀要砍船头的绳索,翁锦通也是忍无可忍,伸手之间,那人已落到水里,再一回身,第二个人也在水里哇哇乱叫,第三个还算反应快,跑了。
  事情自然不会就此了结。第二天,翁锦通还是带了钱来到码头,对方早已等候。这一次不是三人,而是一群。为首的极凶,但刚听到翁锦通辩解两句,立即改用潮州话叽哩咕噜—阵训斥。原来是潮州老乡。
  一场恶斗化解了,敌人成了老乡。但翁锦通在感谢之余,也谢绝了对方的加盟邀请,翁锦通深知自己要走的路是怎样的。
  生意做得不好的翁锦通带着妻儿回到汕头,这已是1950年。无事可做又迫于生计,翁锦通开始改装了一辆单车,当起载人载货的“单车英雄”。
   1957年,40岁的翁锦通获准赴港。当翁锦通到达香港中环时袋里仅剩下二块多钱,头发蓬乱、衣衫发褴褛,被路上往来的港人视作流浪汉,翁锦通自己也几乎没有勇气抬头看一眼光鲜的香港人。但这一天确确实实是翁锦通一生中重要的日子。
  
  四十而立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历尽苦难的翁锦通可真是年届不惑而未立。
   1933年,—位相士在给翁锦通算命时大摇其头,叹其命苦、投运,之后又两眼一亮,称其42岁之后将时来运转,至晚年运势凌厉。
  相士的话虽玄,翁锦通也是听过就算,倒是人到香港的翁锦通果然尚未逃脱苦难,亲戚家也是生意清淡。好在翁锦通有一付好身板,他开始在车船码头机场附近贩卖劳动力。
  晚年翁锦通在回忆录中有这样一段描述:“烈日晒裂皮肤,猛雨打落背上,风沙扑面而来,这跟皮鞭打在身上有何分别!但一想起妻儿,把腰一挺,抬起肩膀,像个机器人,汗水浸着眼睛,眼前一片模糊,肉体上的一切痛苦完全麻木,无所感觉。这不但是卖力,而且是卖命。若身体差了点,生了一场病,就给命运打倒。”
  命运之神对翁锦通确实是苛刻了一点,但最终还是让翁锦通苦苦等来了真正的转机。1957年10月13日下午,翁锦通走在去码头的路上,脑子里想的是今天能否有活干。丝毫没有注意迎面走来了一位衣身干净的中年人,中年人有些诧异地看着垂头走路的翁锦通,他试探性地叫了一声,翁锦通做梦一般抬起头,他迟疑地看着眼前的人,还好认出来了。原来是十多年前一同做生意的张可好。
  张可好的出现彻底改写了翁锦通的人生,他终于在香港这块淘金乐园里回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抽纱行当。
  未来的抽纱大王从这天起算是言归正传了。
  
  大器晚成
  
   1962年2月21日,翁锦通穿戴整洁,甚至还在白衬衣上结了一条领带,这使他久经风霜的脸上,看去有了一些精神。翁锦通来到商业登记署,申办了“锦兴绣花台布公司”和“香港机绣床布厂”。
  公司设于安兰街,工厂则设在加多近街翁氏家中。此时,翁太吴氏及7个儿女已先后来香港定居,一家人全上阵,女孩宝珍、举珍、爱珍也已辍学在家帮忙车绣,妻子做总后勤,翁锦通则一面当技术总监,一面四处出击开展公司业务。
  翁氏的家族事业至此拉开大幕。
  翁锦通做生意有个铁打的原则,即“不熟不做”。40岁之前的翁氏混迹于社会各个角落,但真正让他感兴趣、也是全面掌握的行当只有抽纱。
  那么,何为抽纱呢?
  抽纱,是一种从西洋传进中国的工艺品,其特点是在纺织物上进行抽绣,勾结多种花纹图样。抽纱工艺的传人与当地刺绣工艺结合而形成各地特色。潮汕抽纱便是抽纱工艺与潮汕刺绣的结合。
  潮汕抽纱的类别,就其原料的质地来说,有棉布、亚麻布、萱麻布、法丝布、竹丝布、玻璃纱和各种化纤等不同纺织品;就商品名称来说,有台布、床单、窗帘、枕套、被套、椅套、餐套、手巾、花边等门类;就工艺技术说,则可分刺绣、抽通、补布、勾针编结四大类。抽纱有几十种针法,各具特色,其中以精微巧妙的扎目绣、丰满而有立体感的垫绣、别致而富于变化的对丝绣等最负盛名。
  抽纱工艺传入汕头大约在1900年前后,起初是一些传教士及外国水手的妻子找一些潮汕妇女集体做,而后洋人相继在汕头开办抽纱工厂,20世纪二三十年代,潮汕抽纱业形成旺盛局面。
  当年小锦通所进的厚生抽纱公司便是其中之一。
  潮商中从事抽纱业的人为数不少,在香港、泰国等地的也非常多,这与潮汕本上的抽纱业发展兴旺分不开。
   1966年,翁锦通花了一个月时间在欧洲考察市场,西德、意大利、比利时、希腊,翁锦通对开拓欧洲市场心中有了一定把握。
  秋天,广州交易会开幕,翁锦通赶到会场,短短几天,样品装满6大包,每包都有30斤。当时会场内没有搬运工,翁锦通便买回一根扁担,他要亲自将样品挑回去,不曾想扁担受力不起,“拍”地断成两节,惹得四周人哄然大笑。翁锦通也开心地笑起来。以后多次参加交易会,他都是如此将样品包挑上火车,由此获得“扁担老板”的戏称。
  翁锦通在抽纱行里轻车熟路,他不仅对抽纱生产技术了如指掌,同时,对抽纱经营有方,深谙货源、销路各个环节及市场行情。他像—只机敏的猎犬,能迅速准确地捕捉各类信息,并抓住机会。
   1971年,翁锦通果断买下南华早报的旧址地产,重建新楼,交付使用后其地价一路飚升。翁锦通买楼不为炒楼,他只是为厂公司的更大发展,当然楼价飞涨,也增加了银行对他的信任程度。
   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打破中美关系的冷战局面,《上海公报》一发表,翁锦通即刻放下手中一切事务,赶飞美国考察,以便抢占有利阵地。
  反应迅速的翁锦通并不盲目,他感到美国市场的外拓还不到时候;与此同时,他将目光再次投到欧洲和中东,认为产油国家人民富裕,加之阿拉伯民族历来喜爱艺术,颇有市场潜力。
   1974年,亚运会在德黑兰举行,翁锦通立即组织了一个抽纱展,在德黑兰市著名的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抽纱展在亚运会举办期间,两件盛事相得益彰,在当地引起极大反响。翁锦通在香港奥运会副主席、好朋友彭绍贤博士的支持下,准备了8000份工艺品送给亚运会所有的职员和运动员,此举效果甚好,为抽纱在伊朗及中东打开市场作了极好的准备。
  结束伊朗之行后,翁锦通来到土耳其,在君士坦丁堡下塌的希尔顿酒店里,每日清晨他都锻炼,打一段太极。一日,一位30来岁的当地著名拳王前来拜会,要求领教,翁锦通笑说自己只是健身,并无兴趣交手,对方不依,坚持过过招,说是久仰中国功夫。
  双方刚一照面,拳王即以重拳相击,来势极凶。翁锦通则不动声色,每每将对手重拳一抹而开,一压而下,此谓“四两拨千斤”。对方已气力耗尽,翁氏元气未损分毫,再看准机会,以脚扫其腿,以手捉其拳,轻轻—拉,拳王轰然倒地。
  翁锦通战胜拳王的消息,在君亡坦丁堡不胫而走,一时成为新闻,倒是为翁氏带来意外的广告效果。
  中东之行结束回到香港,翁锦通继续关注美国市场的发展。除了积极准备,翁氏也有具体行动。
  就在舆论大肆宣扬纽约经济已濒临破产边缘,许多工商企业迁往其他城市,纽约地产也是一落千丈时,翁锦通则“人弃我取”,在纽约第五大道繁华区陆续置业,他相信美国经济并没有衰退。果然,翁氏再胜一招,只是翁氏并无炒地皮的兴趣,他的—切举措皆为自己的抽纱事业服务。
   1978年,翁锦通伺机成熟,在陈传铭先生的帮助下,成立森兴(美国)有限公司。翁氏做生意向来以稳健著称。1981年,国内外的同业纷纷向抽纱原产地疯狂订货,认为美国市场已经成熟。惟有翁氏冷静处事,他的分析是,第—,市场固然打开了,但事隔30年,美国人的生活习惯已有所改变。抽纱并非生活必需品,市场容量有限,其急剧饱和会
  造成消化不良的现象;第二,同业大量订货在先,导致货品来价过高,也会削弱正常的购买力,引起抽纱行业的衰退危机。
  毕竟是老行尊,翁氏对形势的判断有如神算。由于从—开始他就尽量避免过多订货,这—年的抽纱大积压,翁氏未损分毫。
  
  本色商人
  
  说到底,翁锦通在骨子里始终是个本分的农民,他脚踏实地,不会被虚无的利益冲昏头脑。
  多年的商场经历,翁锦通总结了许多经验,大都含有人生哲理。如:人生如戏台,戏台上锣鼓管弦、加之清妙之曲、霓裳之舞,相互配合,才可做得一出好戏。商人善于经商,离不开各方面的配合,把各种配合的条件弄清楚,自然也可以应付自如,稳操胜券。
  翁氏是个传统的中国人,他有9个子女、18个孙儿,他给孩子们制订了“三勤四不懒”的家规。
   “三勤”即工作守时,认真完成任务,帮助别人解决疑难问题;“四不懒”即手、眼、嘴、脑都不能怠惰。
  翁氏对子孙是严格的,对企业员工也是严格的。在翁氏集团里,2000多员丁全部会讲英语、粤语、潮语和国语。
  如今,锦兴绣花台布公司已先后在香港、美国、意大利、新加坡设立分公司,销售网络遍布全球。
  翁锦通,名副其实的“抽纱大王”。
  • 字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潮商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