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潮学史话 >> 正文

昌黎旧治坊今昔

    来源:     作者:陈贤武    2014-09-14     浏览:

  • 字体:
 乾隆《潮州府志•坊表》:“昌黎旧治坊,在府巷前。为府治建。”
  府巷即今市区昌黎路,因该路中段系明清府治所在。民国十一年拓宽街道时,因巷口有此缅怀韩愈治潮业绩的石牌坊而改称今路名。
   “昌黎旧治”坊座西向东,东署“岭海名邦”。
   “昌黎旧治”匾额右款为:“潮州府知府石首郑宗古,同知泰和刘魁,通判武昌胡裕、武宁彭凤仪,推官南昌张默”,左款为:“大明嘉靖十七年戊戌春二月之吉,前兴化府事揭阳月溪黄一道书”;“岭海名邦”匾额右款为:“大明隆庆三年仲春日吉旦”,左款为:“中顺大夫潮州知府侯必登,奉议大夫同知白世徵,奉直郎通判杨肇,承事郎推官来经济重建”。
  韩愈(768-824),字退之,原籍河南孟州。因为在六朝隋唐时代,人们很讲究出身,总是要找一个本姓聚居人数多、官做得大的州郡,作为自己的“郡望”。那时,昌黎郡(今辽宁义县)的韩姓最为强盛,韩愈亦就自称“昌黎韩愈”。那只是随俗罢了。宋元丰七年(1084)诏封韩愈为“昌黎伯”,后人遂以“昌黎”作为其代称。
  陈寅恪先生在《论韩愈》文中说,韩愈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承先启后、转旧为新关捩点之人物”。这位大人物在唐元和十四年(819)因为上表反对唐宪宗迎佛骨进宫,被贬到潮州当刺史。“莅土治民”将近八个月,这一事件后来被赋予重要的文化象征意义。从宋代开始,韩愈在潮州地区已被塑造成为一个在边远蛮荒地区教化作育百姓的先驱和中原士大夫正统文化的象征,按照苏东坡的说法:“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由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潮人之事公也,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韩文公庙碑》)影响所及,山河易名。韩江、韩山、韩木、韩祠,以及其它一系列充满神话色彩的传说,都被当地士大夫当作教化已开,渐成“海滨邹鲁”的文化证据。此外,历代仕潮官吏尊韩学韩,亦对潮人崇拜韩愈起着推波助澜的巨大作用。对此,饶宗颐先生《宋代潮州的韩学》的文章已有过细致而精辟的论述。
  在这文化背景下,当官员履官潮州,从一开始就被笼罩在韩愈耀眼的华光下面,心理上不可能不受着文公榜样的震撼和激励,从而影响到施政行为。据嘉靖《潮州府志》记载,郑宗古,字本醇,湖北石首人。明嘉靖二年(1523)进士。嘉靖十三年至十九年(1534-1540)任潮州知府。在任期间,为兴办学校,花费了不少心血。他重建府学明伦堂、四斋,县学尊经阁,建“昌黎旧治”坊,等等。正如宣德年间任潮州知府王源《海阳县学文庙记》中所说:“潮为广极东,含丛山,迫夷岛,民尚横祚,攻劫仇杀,盖不闻圣人之道故。……至韩子以圣人言行化潮,而民去其横诈仇杀之习。吾以为韩子之意以导民,而潮民生其礼义之忱,人人能然。是言行之教盛行矣,又况潮称礼义之邦,尤易化之者乎。”王源的话可说是代表大部分以兴学育才的官员的心声,郑宗古就是一个例子。
  相距31年后的隆庆三年(1569),始由潮州知府侯必登于坊另一面镌刻“岭海名邦”。
  潮州位于五岭山脉(五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地处广东、广西、湖南、江西五省区交界处。)之东,大海在其南。名邦,著名的地区。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就有:“初入五岭,首称一潮。”坊字点明了潮州的人文地理环境。
  侯必登,字懋举,云南澄江人。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进士。隆庆二年(1568)以兵部郎中出任潮州知府,时潮州备受倭寇扰乱,战祸连年,到处断井颓垣。他莅任后,即革除苛政、捐税徭役,为百姓营造一个休养生息的环境,万历《广东通志•本传》载:“民得更生”。“不可一日无侯公”之民谚见出其官声政绩。
  潮州自明天顺、成化以后,长期深受“山贼”、“海盗”与“倭寇”之苦,正如潮人陈一松《为恳天恩赐留保障宪臣以急救生民疏》所言;“潮州地方逖悬岭外,山海盗贼匪茹,遭荼毒之惨者,垂十余年。群丑日招月盛,居民十死一生”。(《潮州耆旧集•玉简山堂集》)而“一邑九乡,半为贼薮。是沿海之乡,无一而非海寇之人也。党与既众,分布日广。自州郡以至监司,一有举动,必先知之。是州郡监司之左右胥役,无一而非海寇之人也;舟楫往来,皆经给票,商旅货物,尽为抽分,是沿海之舟楫商旅,无一而非海寇之人也;夺人之粮,剽吏之金,辄赈给贫民,贫民莫不乐而争赴之,是沿海贫民,无一而非海寇之人也。”(林大春《井丹先生文集》)他们是嘉靖至万历年间潮州的士绅,从所引文章可知当时许多乡民或以接济“盗贼”为己任,或因与“海盗”贸易而获利,在许多地方基本上是“民”、“盗”难分,甚至“民”、“盗”一体。另一方面,朝廷的军队却是兵疲将弱,善于扰民而怯于御寇。故侯府尊重建此坊并镌刻“岭海名邦”,就不无深意了。
  侯必登此举无非是在提醒、勉励潮人不要忘记此地是“海滨邹鲁”,(此称誉系几百年来一直是潮州士民自我标榜的最常用术语和孜孜追求的文化目标。)文公教化之所。诚如他在《晚至潮阳》诗中所言:“耒耜方春举,干戈向晚亲。牛呼曾失犊,犬吠乍归人。”一派祥和景象。而“岭海名邦”亦继“海滨邹鲁”之后,成为潮人所家喻户晓的美称之一。今随着配合“旅游旺市”的目标,此坊更是频频在海内外媒体亮相,传遍五湖四海。
  
  坊原系门洞式牌坊,于1951年拆毁,仅存坊额,弃置西湖公园内。1986年潮州市人民政府主持改建于昌黎路中段海阳县儒学宫前,高10米,宽10.9米,四柱三门三层结构。石匾为旧牌坊的原物,石斗拱为新建筑构体,没有传统的昂结构,称为无昂式斗拱。斗拱纤细秀丽,追求形式美感,三斗重叠,层层推出承接石屋檐,最低一层斗拱最短促,逐级伸长,突出表现斗拱的结构美,与简洁的石柱面形成对比,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东立一对石鼓,西则是石狮。
  • 字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潮商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