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正在建设中的潮汕历史文化博览中心最近完成了主楼钢结构施工,并准备实施金属屋面及装墙工程,这标志着这座汕头文化新地标距离今年底竣工的目标又迈进了一步。近年来,城市民欣喜地看到,市委、市政府以建设文化强市为契机,不断地加大文化投入,创造条件建设了一批文化场馆,精心组织打造了一批文化活动,进一步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潮博中心将成汕头文化新地标
如今在网上打开汕头的地图,以“文化”为关键词搜索,就能发现汕头的文化场馆遍地开花。其中,坐落于中信滨海新城南滨片区中轴线、总建筑面积达到逾5万平方米的潮汕历史文化博览中心就像一轮明月,其他分布在各区县、镇街道的文化场馆如星罗棋布,形成成熟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根据规划,潮汕历史文化博览中心将设立7个公益性展馆,包括潮汕通史馆、华侨(海丝)博物馆、汕头美术馆、潮汕名人馆、汕头市博物馆藏品展厅、“潮人汇珍”民间收藏馆、潮汕非遗馆等,让潮汕文化和华侨文化中最有特色、最具代表性的内容在这里集中展示。毫无疑问,潮博中心的建成将为我市文化场馆体系注入新的动力,成为一座富有潮汕历史文化特色的展示中心,成为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的文化新地标。
全市文化场馆建设日臻完善
除了潮汕历史文化博览中心之外,我市近几年新建、改扩建、配套完善了一批基层文化设施,建成了一批博物馆,包括汕头海关关史陈列馆、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汕头邮政博物馆、汕头侨批文物馆、汕头市非遗展示馆、南澳县海防史博物馆、南澳总兵博物馆、潮剧艺术博物馆等,汕头市博物馆馆藏文物达12000多件。此外,还有不少企业和个人利用自身优势和特点,自发办起专题场馆,如王芝文陶瓷微书艺术馆、太安堂中医药博物馆等等。
目前,全市69个镇(街道)文化站建站率100%,达标率100%。全市共建成农家书屋612家,覆盖了全市的539个行政村和部分涉农居委。“十二五”期间,全市公共图书馆共接待读者达650万人次;全市博物馆共举办各类展览108个,接待观众75万人次;全市文化馆共举办展览、演出、培训等群文活动332场。
硬件建设提升了场馆的内涵,而结合现代技术打造出来的网上文化场馆更让它变得“高大上”。
位于老市区永平路的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去年启动上线了数字陈列馆,该平台运用虚拟现实、3D图形图像等技术,将展馆环境、馆藏珍品在网上以360°旋转展示呈现在网络,让浏览者有一种亲临现场的感官体验。这一做法既弥补了场馆空间上的不足,也将成为未来我市文化场馆建设的新出路,标志我市的文化场馆迈入“互联网+”时代。
文化活动让百姓乐在其中
在建设公共文化设施的同时,我市着力打造文化活动品牌,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把文化送到百姓家门口。
我市自2014年春节期间举办潮汕民俗文化展示周以来,连续3届吸引观众超过50万人次。活动不仅聚集了潮汕地区诸多热闹民俗活动展示,也有民间艺术团体登台献艺,更是搭建平台,让老百姓唱主角、展才艺,如今已经成为了汕头人过年必不可少的文化品牌。
去年12月,市委宣传部举办了首届海丝(汕头)民间音乐花会,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香港等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的5个潮乐社,广州、深圳、惠州、南京、梅州等国内城市的6个艺术团体以及海内外知名潮乐专家、学者等参与活动,莅汕的艺术家、演员达400多人,推动了潮州音乐的传承弘扬。今年元旦期间,市文广新局举办首届群众艺术周,展出潮剧、潮语歌曲以及近年来在国家、省市获奖的优秀文艺节目,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此外,我市还有诸如“文化大讲堂”、“潮剧大观园·周五有戏”、“汕头音乐周”、金平“大众舞台”等常态化文艺活动,深受群众喜爱,也更积极地推动我市文化事业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