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潮汕民俗文化节表演《金猴献瑞》。方淦明摄汕头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周镇松等看望春晚参演人员。
在刚刚过去的春节,汕头文化艺术学校100多名师生首登央视“春晚”,向全世界观众展示潮汕大锣鼓、钱鼓舞等具有潮汕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精彩节目,潮汕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尽展,得到中宣部和央视“春晚”领导小组的充分肯定。
迈开新时期粤东中心城市建设步伐,汕头这座文化之城正焕发着生机与活力。为了将汕头崭新的形象推向海内外,2015年汕头市在宣传文化工作方面不断推陈出新。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服务大局、导向正确,创新为要、破立结合,主旋律更响亮,正能量更强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夯实宣传根基
潮汕文化展示呈现新平台
宣传文化工作如何才能入脑入心?正如一棵树的根,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深刻领会党中央的重要讲话精神才能做好工作。记者了解到,围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汕头市委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中开展“正风肃纪促发展”主题活动,汕头市委中心举办的专题学习活动28场,市直有关部门和区、县基层单位举办各类专题学习活动400场。汕头市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汕头全市宣传战线深入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党风廉政建设得到进一步增强,意识形态领域得到新的巩固。”
在汕头,总有这么一些人感动着身边群众。例如“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全国“我最喜爱的人民警察”庄宜生、“中华爱国先进模范”蔡木通等,都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重大影响力。2015年8月,陈幼南博士在与记者分享潮汕家风文化对其人生的影响时说道,父亲陈伟南对家乡汕头贡献很大,是因为深深根植于血液里的文化因子令异乡游子拥有爱国爱乡的心。陈幼南,也是“潮汕好家风”的其中一位代表。
记者了解到,以“勿忘国耻,圆梦中华”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主题为抓手,以“潮人好家风”主题为抓手,汕头在2015年组织开展了“三大宣传”,即“点赞身边的家风故事”“潮人家风连乡情”和“潮人好家风”公益广告,“三大行动”,即“家和万事兴”道德讲堂宣教行动、“家教我践行”青少年家风家教推进行动和“家风传爱心”文明志愿服务行动,“三大展示”,即“弘扬潮人好家风综艺创作大赛”“潮人家风颂”主题晚会等活动。记者还了解到,以“道德的力量——汕头十大感人故事”主题为载体,汕头市组织举办了14场“汕头十大感人故事”专题巡回报告会,受众近万人,让文明故事融入群众生活。
群众文明故事的宣传离不开良好的媒介载体,2015年,汕头市委与南方日报联合创办《汕头观察》,逢周二、周四推出系列主题宣传内容,目前已经推出了130多版。
随着传统媒体与网络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媒体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迈进。汕头市广播电视台与深圳CUTV城市联合网络电视台技术和资源的合作发展,推出“汕头橄榄台”手机新媒体客户端,目前已有41万用户。
为助推这个目前为止全国唯一一个以“华侨”和“文化”命名的国家级发展战略平台的建设,2015年3月份,省文化厅与汕头市政府共同签署了《关于共建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加快文化强市建设合作协议》,提出了加大对外文化交流力度、加强华侨历史文化研究、推动文化市场有序开放等十个方面的共建内容,为加快华侨试验区文化领域的建设和发展指引了路径。在省文化厅的积极推动下,2015年9月份,国家文化部批准同意在华侨试验区内试点设立港澳独资经营娱乐场所,汕头市成为全省首个新增试点地区。
汕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将重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列入每年的民生实事项目,打造对外文化交流的基地和平台。记者了解到,投资9亿元的潮汕历史文化博览中心将于今年竣工交付使用,目前已进入展陈设计阶段,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汕头乃至潮汕地区新的城市地标和文化窗口,成为展示潮汕历史文化和开展文化交流体验活动的主阵地。投资1000万元的汕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于2015年6月份完成布展并正式对外开放后,多次承担接待海外华侨、侨商团体等重要任务,成为保护、传承、弘扬潮汕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和一个新的文化旅游景点。投资1400万元的汕头文化艺术学校实验剧场于2015年9月份完成装修并投入使用,投资1000万元的广东潮剧院潮剧传承基地改造升级项目已经正式启动建设,这些都为展示潮汕文化、开展面向海外潮人新生代的传统文化培训和文化体验活动提供了新平台。
推动文化惠民
490万元专项扶持10个项目
春节假期,不少年轻游客爱好在汕头老市区作寻踪文化之旅,汕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里,一条全长22米的蜈蚣舞模型展出吸引不少市民眼球。随着“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悄然地出现在汕头人民的生活里,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也上线数字陈列馆,运用虚拟现实、3D图形图像等技术展现藏品,人民群众以后再也不用亲自到馆里参观,在家轻轻点击鼠标,便可查看展馆环境、馆藏珍品,有身临其境之感。如今,汕头市民只要凭借身份证就可以在汕头市图书馆借阅书籍,这种种都只是汕头“文化惠民”的缩影——汕头已经初步完成“三馆一站”、村居(社区)文化室、公共电子阅览室的全覆盖建设任务,完成100个农家书屋和10个文化广场改造升级。汕头市目前共有公共图书馆9个,文化馆8个,博物馆6个;图书馆总藏量比2010年增加34万册。2015年,汕头农村数字公益电影放映近7000场次。
丰富多彩的文艺表演让“文化大餐”送上群众家门,“侨·筑梦汕头”2015迎春文化广场展演、“汕头的中国梦”文艺巡演活动、第二届潮汕民俗文化展示周、“相约美丽汕头”新媒体互动、“大美汕头”等一系列主题文化惠民活动,受众超5万人次。
汕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也采取了相关措施,记者了解到,汕头市潮南区的“英歌舞艺术展示周”、金平区的“大众舞台·月月有约”、濠江区的“濠情乐舞”群众广场舞蹈、潮阳区的“潮阳剪纸耀潮阳”6个项目获得省财政专项资金共300万元的扶持。而首届海丝(汕头)民间音乐花会和汕头市首届群众艺术节成功举办代表着汕头在打造属于自己的群众文化品牌道路上的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汕头下发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490万元,对10个文化产品生产、传统工艺美术和文化服务项目进行扶持,并推荐3家文化产业项目参与省文化产业扶持资金评选。“资本”对文化产业的“青睐度”增加也得益于汕头市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提供信贷支持,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打造文化精品
“潮汕胜景图”“周五有戏”口碑佳
汕头强化文化宣传意识,把加强对潮汕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宣传和推介。委托广东省越华画院组织100位潮籍画家集体创作60米国画长卷《潮汕胜景图》,集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于一体,展现潮汕大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长卷由著名潮学大师饶宗颐先生题名、广东省委原书记吴南生同志题跋,完成后将作为文化重器永久陈列于潮汕历史文化博览中心。目前已基本完成创作工作。
由现任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郭小东创作的长篇小说《铜钵盂——侨批局演义》也已经首发,这部文学作品,通过一个潮汕村庄的历史以及一种在潮汕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地位的物件——侨批,来呈现近代潮汕的精神内涵。同时,这也是第一部以潮汕村庄命名的长篇小说,也是第一部以侨批为题材的文学作品。
从2013年起,固定每周五晚上在慧如剧场定点定期开展“潮剧大观园·周五有戏”惠民演出活动,采取低票价及免费赠票等方式,2013至2015年共演出187场,单单2015年演出68场,观众低价购票33353人次,免费领票(70岁以上市民)50932人次。除潮剧演出之外,还有粤剧、广东汉剧、山歌剧、京剧、正字戏、越剧等剧种以及歌舞、杂技等参与演出,组织开展5场“看戏评戏,君有戏言”活动,目前“周五有戏”活动已成为汕头城市文化品牌,慧如剧场也逐步成为地方戏剧“百老汇”式的演艺中心。
2015年以来,汕头以“海丝”申遗为抓手,加大了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力度,先后完成了《汕头加入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段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文本》和《“南澳Ⅰ号”保护规划文本》的编制工作,策划举办了《丝路帆远——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精粹》等四个海丝主题展览,组织对樟林古港等5个海丝相关文物史迹进行深度考古,启动桂园等5处重点文保单位的修缮工程,并对腾辉塔等5处文保单位进行勘察和修缮设计,2015年全市新增省级文保单位14处。
讲好汕头故事
全球百家媒体聚焦汕头
面对再次腾飞的契机,汕头对外形象宣传迫在眉睫,单单2015年,汕头在宣传上便勇敢“走出去”,开拓海外华文媒体资源,据统计,全球五大洲28个国家和地区近100家华文媒体和当地主流媒体以及《中国日报》《国际广播电台》《中国新闻社》等10多家中央主流外宣媒体莅汕采访,采写各类报道一大批,刊登(播)专版、专题数十个,报道转载量近百万条(次),在东盟各国特别是全球华人地区引起了强烈反响,“汕头故事”不断见诸海外报端。来自加拿大的传媒集团社长门宗伟感到十分振奋。“当前海外华人华侨对国内信息不了解,此次来到汕头,我亲自看到了这片在建设中的热土,也了解到这座城市的需要与海外合作发展,定能更好地为汕头在加拿大做好报道宣传。”
此外,在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筹设启动之际,汕头邀请了31家境内外主流媒体莅汕,推出重点报道62篇、专版16个,网络新闻登载2000多篇,本地媒体报道也近300篇。2015年全年,配合“华侨试验区设立一周年”“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筹设”“正风肃纪促发展”“国家卫生城市迎检”“汕头好民风”“创新驱动实业兴市”等主题,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新社、南方日报、广东卫视等中央和省主流媒体莅汕采访45批250人次。
2015年汕头还承办了中国-东盟中外媒体联合采访(汕头站)、欧洲摄影师看汕头等活动,全年共有28个国家和地区近百家华文媒体和当地主流媒体莅汕采访。汕头精心制作汕头及华侨试验区视频形象广告,分别在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凤凰卫视、广东卫视、广东新闻频道刊播,并在网络上进行推送;与南航传媒合作,在南航500多条国内外航线上,依托《空中之家》英文杂志,用18个专版推介汕头;发挥潮汕文化特色,积极开展“海丝潮韵”系列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经过一年多的持续推介,汕头“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门户”的城市形象正在形成,华侨试验区成为海内外关注热点,目前,在百度搜索“华侨试验区”,相关讯息已达150多万条、相关新闻3.6万篇。汕头“存在感”一次次被刷新。
以潮剧、潮乐、潮汕民俗等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对外文化交流项目一直深受海外乡亲的喜爱。近年来,结合海丝战略和华侨试验区建设,汕头引导支持各文艺院团加强了对海丝题材和华侨题材剧目的创作生产,打造了一批精品剧目,在2015年广东省百台地方戏发展扶持计划中,汕头市有10部剧目入选。大型潮剧《古城风雷》和《丝路潮声》入选广东省舞台艺术重点剧目,广东潮剧院新编剧目《风流才子南越妃》、汕头话剧团新编剧目《风雨侨批》入选全省重点剧目创作规划。
2015汕头宣传文化工作其他亮点
●启动“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门户,加快推进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建设”等23项全市社科规划研究课题。
●集中力量打好了“加快推进华侨试验区建设,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门户”“创卫迎检”“弘扬抗战精神,建设美丽汕头”“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扬新风树形象——建设粤东区域中心城市”以及“我的汕头我的家——汕头好民风”等50多项重大主题宣传战役,营造了积极向上的媒体舆论宣传氛围。
●组织开展了“行走中国·海上丝路新启航——2015年世界华文传媒汕头行”“中国东盟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外媒体联合采访(汕头站)、“欧洲摄影师看汕头”等主题宣传活动,引起了强烈反响。
●广泛开展“人人来说家乡好,我为汕头添光彩”之“大美汕头”主题文艺系列活动,以“写”“唱”“绘”“书”“聚”“乐”“舞”“说”“扬”“展”等10种文艺活动形式,展现汕头之美。
●组织100位潮籍画家为潮汕历史文化博览中心集体创作的60米大型国画长卷《潮汕胜景图》基本完成,著名潮学大师饶宗颐题写名称,广东省委原书记吴南生同志撰写跋文并手书。
●来自世界各地的75位知名水彩画家莅汕,共同完成30米“汕头开埠胜景图”水彩长卷的创作。
●“汕头人游汕头”活动在三个月的时间里共有约1.5万人参加游览汕头市代表性人文景观。
●在汕头市文艺界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实施“文明播种”“艺术育苗”“文化春雨”“体育阳光”和“文艺绿荫”5大工程,确定40个结对帮扶的文艺项目,推动文化“种子”扎根、结果,汕头经验材料在中宣部《宣传工作》第六十期刊登,得到中宣部肯定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