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热点新闻 >> 正文

48个贫困村脱掉“贫困帽”

    来源:汕头特区晚报    作者:刘文钊    2015-12-31     浏览:

  • 字体:

泥泞小道铺上了水泥,淤泥垃圾堆积的小河变得整洁美观,村民在健康广场快乐起舞,村里的荔枝卖得更火了……三年的精准扶贫,从“输血”变“造血”,换来了潮南区雷岭镇东老村的大变样。东老村仅仅是全市48个重点帮扶村的缩影,今天,这些贫困村一个个“筋骨”强壮,靠着“造血”功能走上致富脱贫之路。

贫困乡村基础设施大变样

实施891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设村道286公里,其中硬底化率达到95%以上,这些数字显示着重点帮扶村根基更牢。如南澳县云澳镇中柱村投入64万元改建制水厂,解决群众饮水安全问题;潮阳区海门镇湖边村投入74万元修整宫前洋农田水沟等农田水利工程。

在东老村,市公安局、气象局等帮扶单位三年来共募集各类帮扶资金1229万元,实施各类帮扶项目36个。如今,这里的幸福一路、幸福二路、健康长廊、吉祥文化广场、村民综合楼、党员活动室等民心项目相继完成,东老小学教学楼、菜市场、石夹自然村寨前广场硬底化等项目将完工,村里的生活生产设施日趋完善,文娱、休息、锻炼场所齐备,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年均收入显著提高。今年的集体经济纯收入达到5.6万元,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到9990元。还有,许多村庄的沿岸道修建了一座座“健康长廊”、老年人活动中心、文化广场、健身广场等等,村民在美丽的环境中生活得更加舒心。

特色产业帮助村民增产增收

地处雷岭镇西南部的鹅地村,是一个山多地少的革命老区村。3年前,该村的集体经济纯收入9800元,贫困户人均纯收入仅2750元。自市财政局挂钩帮扶后,实施精准扶贫战略,邀请规划专家制定《汕头市潮南区雷岭镇鹅地村村庄控制发展规划》,确立了“红色、绿色、特色”发展主题,用三年时间把村庄建设成为集红色革命区、温泉度假区、雷岭河“一河两岸”景观带为主导的美丽乡村,壮大产业经济。截至目前,共筹集投入项目资金1500多万元,扶持项目建设57大项。现在,走上绿色生态发展征途的鹅地村,吸引一批又一批的游客前往体验“农家乐”,前景喜人。今年,该区集体经济纯收入达到10万元,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翻了四倍,达到10860元。

扶贫从“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鹅地村绝非个例。我市积极拓宽脱贫渠道,“一镇一业、一村一品”规模化生产模式全面铺开,特色产业发展方兴未艾。全市48个重点帮扶村投入发展经济项目205个,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53家,带动贫困农户5012户。市农业局帮助潮南红场苏林村发展优质无公害高值茶叶产业,辐射带动红场全镇茶叶产业发展。南澳县依托山区、海岛优势,发展海水养殖、旅游配套服务,云澳中柱等村建设铺面或渔家客栈,承包经营,探索了以物业收入为主要渠道增加集体经济收入的新途径,形成集体收入长效机制。

  • 字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潮商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