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潮汕文化 >> 正文

叩开潮学殿堂的大门

    来源: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    作者:刘峰    2014-09-15     浏览:

  • 字体:
  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成立已经十周年。对潮学这个大系统工程,十年来我们也只是做了一些初创性、基础性的工作,只是叩开潮学殿堂的大门,初步领略到它的丰富和博大。

  一、举起潮学旗帜,把潮学研究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潮汕文化特色鲜明,源远流长,前人曾经做过不少研究工作,取得一批成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研究不免顯得分散、零碎,缺乏远大的目标,也缺乏组织和协调,形成了自具特色的研究体系。一九九零年汕头大学成立"潮汕文化研究中心",算是一个新的发端。但是这项工作社会性很强,单独依靠一所高校难以形成广泛的规模和团队。于是在原广东省政协主席吴南生的倡议下,诞生了涵蓋潮汕三市的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与汕头大学一起联手推进这项事业。一九九二年在研究中心第二次理事会议上,国际著名学者、潮汕文化研究的先導饶宗颐教授发出"潮州学应成为一个独立学科"的倡导,明确提出潮汕文化研究的目标和方向,展示了潮学的丰富内涵和广阔的研究前景。十年来研究中心高举潮学这面旗帜,从指导思想的确立,工作规划的制定实施、机构队伍的组成充实到后勤、资金保障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潮学研究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在推进潮学研究的工作中,经过不断探索、实践,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在以中原文化为主与潮汕文化相融合的富有特色的潮学,是中华民族光辉燦爛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开展潮学的研究工作,对继承和弘扬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一个历史任务。在几年来的实践中,我们摸索出一条"提高与普及结合、重点与平面结合、研究与传播结合"的路子。

  研究中心一成立,学术委员会便擬出了一批研究课题,包括文献整理系列及论著系列,推出《潮州藝文志》、《林大欽集》、《翁萬達集》、《潮州诗萃》、《蓝鼎元论潮文集》以及出版《饶宗颐潮汕地方史论集》、《缶庵论潮文集》、《韩江聞見錄》等一批谨守学术规范、具有学术创意的成果。我们还编辑发行了学术層次较高的《潮学研究》期刊,迄今出版八期,刊出海内外学者的潮学专论达二百篇以上,与此同时,我们还规划、出版了四辑(共四十册)《潮汕历史文化小叢书》,每册论述一个专题,力求将科学性、知识性、通俗性、可讀性结合在一起,形成全面介绍潮汕文化的系列普及讀物。此外,我们还与《汕头特区晚报》合编每周一期的《潮汕文化》专版,吸引了广大读者的参与。

  在开展潮汕文化研究工作中,我们切实加强基础性研究及重点课题的研究。十年来我们通过田野考察及普查等方法,先后编辑出版了《潮汕金石文征》(宋元卷)、《潮剧剧目汇考》以及尚待完成的《潮汕方言》等基础性著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潮汕史》的写作。此前潮汕无通史,学者公认唐以前潮汕史料奇缺,明清后史料又极其繁雜,要做到发潜闡微,披沙揀金,从而通古今之变,存一地之史,确实是件难度很大的事。经过饶宗颐先生的指导及几位学者数年来的艰苦努力,最近终于出版了《潮汕史》上册,下册也在加速撰写之中。此外海外潮人分布极广,足迹遍五洲,对他们在所在国的巨大成就和贡献以及桑梓情怀,我们现今的记述极不系统,我们已着手组织编写《海外潮人系列》,近期出版的《潮人在泰国》算是开了一个好头。 

  在加强潮学研究和传播上,我们一方面推动各种研讨活动,参与筹办了三届"潮学国际研讨会",主办或办人合办了"翁万达学术研讨会"、"龜山考古与汉代潮汕文化"、"海上丝绸之路与潮汕文化"等八次中小型学术研讨会,举办了三届"潮学奖"评奖。这些活动及其成果在突破前人格局,拓宽学术视野、提高学术水准上都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另方面积极配合各种媒体,传播潮汕文化,我们与北京《文史知识》、广东《炎黄世界》、河南《尋根》等刊物联合推出《潮汕文化专辑》,将潮汕文化推介到全省以至全国。同时,通过与汕头特区报社合作开办"大華網"的《潮汕频道》,充实发挥网络传媒的优势。

  二、加强资料的征集整理和收藏,建设潮学资料库

  研究中心章程将"组织、搜集、整理潮汕文献"作为重大任务之一。资料征集的重点是"潮"字号资料即潮事记述和潮人著作,历代志乘、金石文书、各姓族谱、潮汕俗文化资料以及海内外潮人著作和涉潮记述、研究等等。其中有部分珍贵资料属于抢救之列。研究中心成立,便进行征集资料工作,但是一时尚未形成规模。一九九五年五月研究中心专门成立资料征集委员会,确定了广泛发动和重点深入的方针,采用了请进来、走出去,无偿捐赠和有偿征集,重点征集和专题征集等方法,形成前所未有、持续不断的捐书热。到目前为止,已征集收藏有"潮字号"资料三万余册,其中有种种方志五百三十五种,族谱四十三姓一百五十七种,在三市馆藏中算是比较完備的;有潮剧剧本二百七十九部,潮州歌册二百零一部,都是接近散佚的俗文化资料;还有侨批封(含影印件)近万件,为研究潮汕海外移民生存状态提供了第一手證據。在珍藏品中,还有潮汕著名学人黄际遇未刊手稿、若干手抄本、罕见本以及潮籍名人书画等等。

  为了充分发挥资料的社会效益,便于檢索,我们仿《四库提要》体例,先后编撰《藏书叙录》四册的百万字。同时,充分利用这些资料专题编辑《潮汕历史资料汇编》,已出版《明代倭寇禍潮与潮汕居民抗倭资料》、《潮汕地区军民抗日斗争资料》二册。 

  三、营造学术研究的硬环境及软环境

  开展学术研究,没有一定的资金保障将会寸步艰行。作为一个民间学术研究团体,这一问题显得尤为急迫。值得庆幸的是,加强潮汕文化研究符合海内外潮人的共同愿望。他们中不乏关心家乡文化建设、具有远见卓识的人士。在庄世平、谢慧如、陈伟南先生等一批潮籍乡亲知名人士登高一呼,慷慨解囊,我们先是建成一幢一千八百多平方公尺的八层大楼作为潮学活动基地,后又于一九九三年二月成立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传播基金会。有了这一项文化基础事业,使们能够较好的进行潮学研究,这也正是海内外广大潮人高度凝聚力和爱国爱乡热情的一种体现。

  研究中心十年间共投入资金一千二百多万元,除了建造大楼外,主要用于学术研究的编写出版(即《潮汕文库》三个系列)。十年来共出版一百部书,约二千万字。"潮汕文化资料库"征集资料三万余册。此外还举行学术研讨会、举办三届"潮学奖"等等。至今基金会的本金仍能保值,表明我们的连作是健康、稳重的。

  潮学研究是社会性事业,需要潮汕社会广泛参加,而作为组织、推动的骨干力量却是一批离退休老同志。他们中有关心潮学,同海内外有密切联系的领导干部,有学术文化界的知名人士、学者专家,有热心潮学的工作人员。这些同志为一个共同的目标和爱好汇聚到一起,彼此间相互尊重相互学习,遇事多通气多商量,从来不存在权位之争和门户之见,有不同看法则相互争论探讨。正是彼此间这种精神默契,才共同营造了一个"团结、协作、嚴谨、宽松"的工作氛围或称"软环境"。 

  目前,在研究中心的影响推动下,潮汕大地正在掀起一股方兴未艾的"潮文化热"。各种学术研究和资料征集机构纷纷建立;有的院校编写了潮汕文化的节目和版面,旅游部门注重发掘具有潮汕文化特色的内涵,为导游和酒店服务人员开设潮汕文化讲座;国内外潮人团体和各地专家也同我们建立了一定的联系和协作关系,研究中心十年的工作受到各方的注目,对我们工作加以鼓励和肯定,当然也是对我们的期望和鞭策。今后要围绕潮学的研究,进一步团结和发动海内外各界热心人士,积极探索,求精务实,努力推动潮学研究向縱深发展。
  • 字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潮商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