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新阶联新力量 >> 正文

陈璧初的艺术与慈善人生

    来源:环球潮人    作者:    2015-06-11     浏览:

  • 字体:

陈壁初先生

【摘要】陈璧初先生怀着一颗慈善心,满腔热忱,温暖、感化、引导孤儿及失足青年重获新生,他不仅启迪他们对艺术的大胆探索,也教给他们为人处世的道德修养。在当今物欲横流的年代,陈先生犹如石上清泉,寂寂地流淌着自己的芳香。

在普宁市洪阳镇,有一座背靠培风塔,面朝铁岭山,占地12亩多的开放性园林式宅第,这就是陈璧初先生的综艺园,又名“报德精舍”。

说起这座报德精舍,今年已81岁的陈璧初老先生眼含泪水,讲述了一段命名“报德”之因由……

少年苦难遇名师中年励志立报德

1935年,陈璧初出生于普宁洪阳的一家方姓人家。幼小时因为家贫,父亲忍痛将他买给一户陈姓人家。然而这户陈姓人家并不富裕,养父为养家糊口,束起浴布,背起市篮,孤身远走泰国“过番”。然而,在凄风苦雨中,养父因操劳过度,在陈璧初13岁时便撒手人寰,留下了孤儿寡妇。后来养母进入布厂工作,生活渐渐好起来,养母才送小璧初进入洪阳镇中心小学读书。

解放后,新的生活开始了。19岁时,陈璧初执起教鞭,就教于马头山小学,次年转到流沙附近的西陇小学任教。1957年,普宁惠来并县,24岁的陈璧初响应了党的号召,被派往惠来县惠城镇东山小学任教。

或许是因缘巧合,陈璧初与毗邻于东山小学的永福禅寺住持释宽豪和尚结下了师徒之缘。从此,陈璧初每有闲暇便到寺中随侍于宽豪和尚左右,诵读经文、探研佛学禅理,攻习诗词、书法、医学、天文、地理。宽豪大和尚也百般关怀呵斥,尽自身之能,倾囊相赠……四年后,陈璧初离开教坛,到华陇卫生站从事心仪的医务工作。但陈先生与释宽豪大和尚已结下了不解之缘,以至“文革”风暴时期,宽豪和尚被划入“黑五类”,陈璧初先生受到了株连,被判刑20年,而后无罪被“提前释放”,实际判刑10年。然而这10年的铁窗生活,加深了陈璧初先生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在狱中,他的信念就是:面对现实,顽强地活下去。陈先生凭着医术的精堪和与人为善、平易近人的作风,不管什么人,他都精心诊治,在压抑、沉闷、枯燥的铁窗生活透入一点希望的曙光。

1983年,劫后余生的陈璧初回到普宁洪阳,他不甘沉寂,奋发图强,在洪阳昆安村租了四亩多地,自已命名“洽园”。在这里,他种菜种花,自办园艺花圃,施医施药,以书艺会友,与陈旭光、林水杉、谢德健诸园艺家交厚,斟酌技艺,并收藏古今书画、鉴赏古瓷,为地方团体和个人制作大型假山盆景,并多次举办书画藏展,扶贫助弱,热心公益。1999年,在社会热心人士的帮助下,陈璧初先生买下洽园的地皮,并在与洽园相邻的地方扩购五亩地,经过一番筹建活动,陈先生建起了一座楼并命名为“观妙闻绍庐”,首层名为“报德精舍”,以纪念宋禅祖师与其师父释宽豪大和尚。接着,陈璧初以此楼为中心,扩建起碑林、藏珍阁、祇园乐苑,不久后又建起了林则徐纪念阁、并配建了景贤桥、思源井、芳名榜,又建起了藏书楼、赏芳亭、漪澜桥等,陈璧初命名为“祇园”。祇园内假山盆景相衬成趣,花木掩映,楼台亭阁错落有致,曲径通幽;碑林与各种劝世贤文增加了园内的艺术气氛,林则徐纪念阁与报德精舍等更增加历史的积淀与梵音的缭绕。历五载的营建,陈先生日夕奔波、两鬓染霜、额刻皱纹,然而他老而弥坚,就如风中劲竹,笑迎东西南北风。

钟情盆景书艺成就卓然

陈璧初先生对盆景与书法艺术情有独钟。他早年书法受到普宁名家赖少其的影响,其书法以隶书为主,俊逸沉着,融合百家,风格古朴,圆润中隐含苍劲,志趣蕴藉,自成一格。其书法作品多次参展并获奖,并多次入选全国等书法辞书,他先后出版了书法专著和《香楚庐主墨品选》和《陈璧初书法集》,其中《陈璧初书法集》在1997年全国“伯乐杯”书法评奖活动中荣获二等奖;2009年,书法作品参加中国书画家协会、中国国际名人书画大展赛组委会主办的“世界和平万岁‘和平颂’中国国际名人书画大展赛”中荣获金奖;2012年,中国艺术学会授予陈璧初为“感动中国艺术人物”等。

历年来,其盆景作品多次参加省、市级展览,先后获银奖、金奖及最高园艺奖等多项奖励。其中山水盆景《百舸争流》、《独占朝暾》参加“首届省、港、澳岭南盆景艺术博览会”展出,获奖并入选《岭南盆景》大型专集。其作品《大好河山》、《江山多娇》、《春风又绿江南岸》、《无限风光》、《野渡》等给人以热爱自然、热爱祖国、江山如画、咫尺天涯的深刻启迪和美的享受。他的树桩作品,不论伟岸的还是小巧玲珑、是盘根错节的还是临风摇曳,都显示出极高的艺术特质,简约与和顺,充满一种独立的个性美。1997年,他的一块重约2公斤,状如东方热土,命名为《稳如泰山》在全国奇石艺术展的评比上荣获“三等奖”。他的许多盆景作品被《南方日报》、《广东农民报》、《汕头日报》、《揭阳日报》、《潮声》、杂志等报道。1998年,他出版了《陈璧初盆景艺术》一书,共收集了盆景、根雕、树桩、玩石四类作品,展示了作者20多年来审美性格和人生情趣,其盆景艺术可以说是立体的画,无声的诗。原中宣部副部长、文化部副部长林默涵为其题词:“盆景艺术之花”;中国文联原党组书记、副主席高占祥称赞其盆景为“艺术奇观”;安徽省原政协副主席、原文联主席赖少其为他的盆景集题词曰:“盆小天地大,树老景物新。”

其艺术成就与个人传略先后载入《当代民间名人大辞典》、《世界当代著名书画家真迹博览大辞典》、《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国际书画家经典》等大型辞书。陈璧初先生现为中国书画协会常务副主席、中华当代民间艺术院理事、中国民族文艺家协会终身副部长、泰国中国商会艺术顾问、广东省盆景协会会员、揭阳市园艺家协会副主席、汕头市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会顾问等。

或许是经历了太多的磨难,切身的体会使陈璧初先生对弱者困者都给予同情或帮助,本文在这里试举几个例子:

1990年的一天,陈先生家来了一位青年,刚满18岁,但蓬头垢面,脸黄肌瘦,目光呆滞,反应迟钝,没有半点年青人的朝气。璧初先生陪他去理发,然后让他洗澡换上干净衣服。这时才发现青年人五官端正,身材佼好,只是消瘦了些,而且不爱说话。据了解,青年人名叫林某龙,家住洪阳镇某村,父亲常患精神病,不时发作,母亲被迫改嫁,剩下他与患病的父亲相依过日子,处境甚是艰难,8岁时父亲病情发作,把他拘禁起来,与世隔绝,过着非人生活达10之久,直到今年才偶得机会逃出,重见天日。林某龙初到陈先生家中,几乎与野人无异,不仅不会说话,而且害怕见人。陈先生不厌其烦,耐心关心他的饮食起居,引导他过正常人的生活,无微不至的关心终于使他恢复说话的能力,并能自理生活,最终走上社会。

孤儿陈某,其父因车祸罹难,其母改嫁,他与祖母相依为命。哪知屋漏偏遇连夜雨,不久,祖母也因车祸而亡,剩下他孑然一身,无依无靠。幸蒙陈先生收养,历时三载,于16岁时学得一技之长而走上社会,奋斗人生。肖某文与黄某涛,二人无心向学,一味追求吃喝玩乐,偷盗家中钱财,挥霍一空,不服学校教育,不听父母劝戒,任所欲为。二人来到陈先生家被收留之后,陈先生与他俩促膝谈心,陈明利害,促其转化。现已一改旧态,表现良好。棉湖张厝寨张某,结交非人,染上毒品,无可奈何之下,其父母恳请陈先生协助。陈璧初先生慨然接纳。经过一番教育劝导,张某终于悬崖勒马,成功戒除毒瘾,后来成家立业,走向新生……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陈璧初先生怀着一颗慈善心,满腔热忱,温暖、感化、引导孤儿及失足青年重获新生,他不仅启迪他们对艺术的大胆探索,也教给他们为人处世的道德修养。慕名而来的青年、少年,在他的祇园中,“吃、住、学”全都免费,他们不仅不用为学习费用担忧,更不必为日常生活操劳,只须一心向学,喜欢书法的就临界池研墨,喜欢画画的就攻习画技,爱好园艺的就修枝玩石。在当今物欲横流的年代,陈先生犹如石上清泉,寂寂地流淌着自己的芳香。

陈璧初先生施恩并不图报,每当有人问及时,陈先生总淡淡地说:“一切该是因缘。”陈先生如此慈善之心,深受世人的钦敬!

  • 字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潮商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