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热点新闻 >> 正文

民间艺人赶集来 潮州广济桥再现“一里长桥一里市”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苏仕日 廖奕文 陈榆    2015-05-23     浏览:

  • 字体:

5月22日—24日,潮绣、木雕、麦杆画、花灯……等30多个潮州民间艺术展位齐聚潮州广济桥,再现“一里长桥一里市”风貌。

据介绍,“一里长桥一里市——民间艺人赶集来”活动由中共潮州市委宣传部、潮州市文联主办,潮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承办,潮州广济桥文物管理所协办。

当天,潮州民间艺术家将在广济桥上进行潮州民间工艺品现场展示和销售活动,门类繁多,有潮绣、木雕、麦杆画、花灯、朱泥壶、朱泥薄锅仔、大吴泥塑、潮彩、陶瓷青花、陶艺、银饰、榄核雕、鼻烟壶、手工铜壶制作、漆画、汉服表演、琴弦演奏、潮曲表演等30多个展位。通过潮州民间工艺品展销的方式,再现广济桥“一里长桥一里市”风貌,让广大市民与游客充分领略潮州文化的魅力。

在古代,潮州广济桥是“全粤东境,闽、粤、豫章,经深接壤”的枢纽所在,桥上有众多的楼台,素有“廿四楼台廿四样”美誉,因此,该桥自古以来便成为交通、贸易中心,热闹非凡的桥市由此应运而生。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等历史原因,桥市不再,广济桥成为一个文物旅游景点。

艺人展销市民赶集昔日“桥市”繁华景象重现

余育闺杨碧娜

烟雨蒙蒙,潮韵悠悠,广济古桥,人头攒动。为期三天的“一里长桥一里市——民间艺人赶集来”活动于昨天正式开市。记者也赶一回好奇,登桥看热闹,感受“桥市”的繁华景象。

昨天上午10点左右,记者在广济桥售票处看到,不少市民手持身份证,纷纷购票登桥,或一睹湘桥风光、或欣赏民间工艺、或购买特色手信。桥上店铺也竞相开启,茶亭小吃、工艺展演、潮乐清唱……活脱脱地就像一幅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

在广济桥第三洲桥,一个独特的摊位,一批精致的橄榄核雕作品吸引了不少市民驻足观看。《龙虾蟹篓》《渔樵耕读》《九龙戏珠》……一颗小小的橄榄核在经历精雕细琢后,蜕变成一件件主题鲜明的艺术品。

“橄榄核雕在本地展览亮相还属首次,可以说这种艺术形式在我们潮州还属于新兴类型。”该摊位负责人、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郑良枢说道,《龙虾蟹篓》是他的得意之作,长4公分,宽2公分,历时两个多月才完成。他希望能借此机会,将橄榄核雕这种艺术形式推介给广大市民,让群众领略其中的艺术之美。

在一个茶碗摊档前,女摊主正忙着为自己的商品贴标价。第一次上桥参加这样的活动,她感到很新鲜。尽管刚刚开市,又恰逢下雨生意不尽理想,但摊主还是心态乐观,憧憬道:“周末游客更多,生意应该会好点吧。”

长期在桥上经营“潮州三宝”的亭楼前,摊主苏女士又做成了一笔生意。她告诉记者,今天的游客比往日多,生意也跟着好起来。瞄准商机,她准备走“薄利多销”策略。

作为中国四大古桥之一,广济桥素有“廿四楼台廿四样”的美誉,昔日桥上木屋相互比邻,楼台鳞次,商贩云集,是潮州交通、贸易的中心。此次活动以潮州民间工艺品展销的方式,再现广济桥“一里长桥一里市”的风貌,勾起了老一辈人的回忆。市民林金溪向记者讲述,大概1957年左右,他十几岁时曾来过广济桥玩,那时桥上有卖粿条面汤、筐篮椅、鱼、薄壳等,还有问卦占卜的,就连梭船上也在做买卖,很是热闹。“这样的活动应该长期办下去。”林阿伯希望。

老人勾回忆,小孩图新鲜。跟着爷爷奶奶来赶集的小朋友依岚,左瞧瞧、右看看。“真趣味!”小依岚天真地说道:“跟市场一样,又跟市场不一样。”她跟记者解释,因为同样是在卖东西,但是卖的东西有点不一样,感觉比市场“高大上”。

市民小陈是名摄影爱好者,拿着手中的相机不停地到处拍。他说,利用古桥赶集的形式来集中展现潮州的工艺美术,既推广了潮州的文化旅游,也提高潮州的知名度。

一里长桥一里市,再现的是繁华,承载的是回忆,推广的是文化。

  • 字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潮商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