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一年的毕业季,国内数量庞大的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就牵动了无数人的心,成为一个社会焦点。对于大多数的大学生来说,“考公”或进入国有大型企业无疑是一个好的选项,但僧多粥少,一职难求的现状也让人感到无奈。而一些大学生选择了自主创业,虽然前路充满艰辛和未知,但活出自己个性也令人心生敬佩。
在汕头市,就有这样两位80后大学生——陈泳和陈创伟,他们几年间在求职路上兜兜转转之后,毅然选择返乡创业,运用所学到的专业技术创办种养业,力图走出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就业之路。
水上种菜地上养鱼
春节前夕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记者来到澄海区上华镇渡头村,探访由陈泳和陈创伟两位80后大学生创办的特色农业种养园。
这个种养园地处韩江支流江畔的一片花木种育基地之中,外观是一个覆盖塑料白色薄膜的温室大棚,占地1000平方米。记者在陈泳和陈创伟的引领下走进种养园温室大棚,顿时觉得棚内的温度比室外略高了几度。这里是用30厘米高的水泥砖砌起的种养池划分为块状的“田地”,一块块长方形的泡沫塑料浮筏在“田地”上整齐地铺开,浮筏的一个个小孔上露出大小不一的十几个品种的蔬菜,在初春阳光的照射下,显得葱翠欲滴生机勃勃,犹如一幅充满诗意的美丽风景。而大棚内的一侧,一个直径8米的圆形鱼塘立于地面,增氧机在鱼塘中不停地翻腾起浪花,清澈的水里一尾尾塘鱼穿梭觅食。这种耳目一新的水上种菜、地上养鱼的生产方式,让记者觉得与传统农业有着天壤之别,不由得对陈泳和陈创伟所运用的“水循环种养技术”产生浓烈的兴趣。
陈泳向记者介绍说:“‘水循环种养技术’在国外的农业生产中较为常见,而国内则于近年才在一些大城市开展起来,这种让‘鱼菜共生’的技术特点是占地少、无公害,它是通过水泵把鱼塘和浮筏池建成一个水循环系统,把带有鱼类排泄物的鱼塘水经过分解去菌后,再排进浮筏池内作为水培蔬菜的肥料,水培蔬菜发达的根系会充分吸收这些水中的有机物质,并同时起到过滤净化的作用之后,水又排送至鱼塘使用,达到循环利用、无废生产,绿色环保的目的。”
记者问:“运用这种新的栽培方式,水培蔬菜和塘鱼的质量、产量和市场价格怎么样?”
陈泳说:“目前鱼塘的面积虽不大,但却饲养有4000条澳大利亚宝石斑鱼,这相当于传统养殖方式下1亩鱼池的养殖量。预计今年三四月收获的时候,能有1200公斤的收获;而这种新方式养鱼,因与外界完全隔绝,不用担心鱼体病菌和寄生虫的问题,鱼产品完全是绿色健康的。这种宝石斑鱼在珠三角地区零售价是每市斤60元,是做鱼生的好原料。水培蔬菜方面,我们种有泰国西洋菜、意大利红珊瑚生菜等三十多个品种,根据时节和需求进行轮种。每一个浮筏由于种植品种和密度不同,一般一个浮筏池一天能有96斤菜上市,这种水培有机蔬菜肉质稚嫩,口感清新,是真正绿色食品。”
带着技术返乡创业
作为返乡自主创业的大学生,从事的又是农业生产的工作,80后的陈泳和陈创伟是否承受着方方面面的压力?
当记者问这个问题时,脸上还带着书卷气的陈泳笑笑说:“从自2010年从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养殖专业毕业后,我和陈创伟一直在广州市番禺区从事水产养殖工作。从中学习到相关的水循环处理技术。2012年底,我从国外的一些资料上了解到利用水循环进行‘鱼菜共生’的种养技术,萌发了进行试验的念头。于是我利用宿舍周围的一块空地,搞了一个20平方米的试验点,经过一年多的实践获得成功。去年初,我和创伟回到汕头,找到了现在这个场地办起了‘鱼菜共生’种养园。”
“这个种养园一共投入多少资金,怎样筹措的?” 陈泳介绍:“去年5月,开始做种养园基础工程,8月份进行运作,前后共投入资金约16万元,我们两人各自承担一半。来源是这几年的工作收入的积累,加上家里的部分支持。”
记者问:“现在的大部分家长都希望子女大学毕后能‘考公’或进入福利好的大企业工作,作为大学本科生回乡自主创业,虽然从事的是技术含量较高的农业生产工作,但这与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没多大的区别,对此,你们的父母亲如何看待?”
陈泳说:“其实,搞这个种养园之前,我们也咨询过家里人的意见,大家觉得前景虽有一定的未知数,但是值得去尝试。所以,父母亲还是尊重我们自主创业的意愿。”
就这样,有了专业技术与实践经验,也有了资金和家里的支持,加上这两位年轻人在园里的辛勤劳作,2014年10月份,他俩运用“水循环种养技术”栽培的第一批约1000斤白菜收获上市。但喜悦未退,忧愁就上来了。由于没有做好市场营销计划,一下子可以收获的1000斤白菜在几天时间里只卖出200斤左右,眼看白菜在园里变老或烂掉,无奈之下只好将这些白菜半卖半赠给附近的学校及工厂食堂。通过这次教训,陈泳和陈创伟意识到,要依据季节和市场需求来调整种植品种与数量。
现在,陈泳和陈创伟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以网上微信销售和网下定点销售两个方式,根据顾客的需求进行合理的生产调节,在汕头及澄海分设几个销售点日销各30多斤蔬菜,让市民品尝到品质优良的水培蔬菜。
谋求发展仍待努力
采访当天,记者在种养园大棚内看到,陈泳和陈创伟一天的工作流程并不复杂:上午蔬菜育苗和喂鱼、下午主要是收获蔬菜并进行分类包装。然后,陈泳和陈创伟分工把蔬菜送到最近也在10公里以外的各个分销点。除送货外,种养园的日常管理、网上销售,还有夜晚值班全靠他们两人承担,工作时间几乎是全天候的。但令记者意外的是,陈泳和陈创伟这两位80后竟没半句喊苦的。
谈到种养园未来的发展,陈泳说:“通过这段时间的摸索,我们运用的这种‘水循环种养技术’应该是比较成功的,但目前人们对于水培蔬菜的认知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销量,而在国内的上海等一些大城市,水培有机蔬菜走的是‘社区支持农业’(CSA)的销售模式,就是客户定制生产和销售,这也迎合特定消费群体对有机绿色食品的日益需求,所以市场销量很好。现在,我们除了在网上和定点上进行销售外,也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来下单进行小批量的生产,这就是这种先进种养方式的一个优势。我们希望以此作为一个试验点,吸引更多人来看看‘鱼菜共生’种养方式,尝一尝品质优秀的有机绿色食品。” 运用“水循环种养技术”种出有机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