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几个案例,均为真实案例,你要好好花点时间,想一想,在你的生意中,可否也能实现?
案例一:
在教培行业中,英语培训无疑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市场。在国内,从新东方这样的上市公司,到中小学周围密布的各种良莠不齐的培训机构,对新进入者来说,几无立锥之地。
但最近有个英语培训项目,通过产品微创新,获得了上千万的天使投资。它的魅力在哪里?
原来,这个项目是把篮球培训与外语培训结合起来,聘请专业外教,通过打篮球的方式教孩子学英语。这种寓教于乐的篮球英语培训,很容易就获得了孩子们的喜爱,不仅得到体育锻炼,同时学习了英语,一举两得。因此尽管学费很高,学员续费率却达到惊人的100%。
按传统眼光看,篮球班与英语培训班提供的几乎是毫不相关的产品,篮球英语的微创新,像新东方这样的教培大鳄,可能根本瞧不上,但也因此为篮球英语培训赢得了宝贵的发展良机。
案例二:
有个做3D名片的客户,拥有一项印制3D名片的专利技术,苦于找不到打印机构等合作方。
市场分析后发现,高端商务人群对3D名片并没有刚性需求。于是我们把目标聚焦到旅游市场,很容易就创造出3D门票这样的新产品。而这样的改变难度不高,在技术上难度不高。
由于3D门票更加美观、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几个试点景区推行后反响非常好。有了这样的成绩后再去招商,很快就获得了成功。
案例三:
台湾有一家制盐厂,原来差点倒闭,后来起死回生,仅仅只是因为推出了一个项目“滑盐”。
台湾是不会下雪的地方,老百姓无法体验滑雪的乐趣。堆积如山的盐山,视觉和滑行效果,都与雪十分类似,而且比滑雪更新奇,因此吸引大量游客。而且,工厂还推出盐制化妆品,当游客滑盐之后,全身都是盐,用这些化妆品可以轻松洗掉。
案例四:
日本有两大番茄品牌,可果美和森永。可果美的销量,一度是森永的2倍。但森永凭借简单的改进,后来居上,也仅仅只是做了一件事:将瓶口开大到汤匙可以伸进去。
因为瓶口太小,使用时须用力摇、磕,还总有一些倒不出,只好浪费。瓶口开大了,问题就解决了,客户当然选择它。
案例五:
迪信通靠装手机应用年赚1000万。最近一年多迪信通做了个智能软件大礼包,就是把现在市面上最热门的软件植入到TF卡中出售。标价198元,平均成交价121元。这个大礼包乍一看感觉很土,但毛利率超过70%。去年做试点,盈利1000多万元,今年至少有4000万元的直接收益。
乍一看感觉很土,一个朋友说这么土的东西怎么可以向客人推呢?但是我告诉大家,到现在为止,前4个产品都没有直接产生什么利润,唯独这个在实际经营中非常赚钱,我们做企业最重要的就是赚钱。
如果我今天拿这个盒推销,估计一个盒卖不出去。但是我想提醒一点,当你靠自身的经验,以及周围朋友圈子的逻辑去考虑问题时,可能会有思想误区。
中国有10亿手机用户,真正活跃在互联网上的也就2-3亿,还有庞大的7-8亿人对互联网不熟悉,但并不意味他们不需要服务。当这些人到店面时,需要我们面对面地告诉他怎么去用,这虽是这一个物理形态的产品,但卖的是移动互联网的应用,是增值业务。
案例六:
开家店不算难,但想要吸引人却不容易。大家都在拼命拉客,但有一种非常简单的办法,大家都往往忽略了。
这就是店名!好店名可以帮你赚更多的钱!还好,厦门的商家懂得了这个。
最近厦门新开张的店家们,纷纷在取名上下足工夫,玩小资、拼创意。搬出了各路名人,连“联邦调查局”也请来,为自己“拉客”。
近日,鼓浪屿新开了一家“联邦调茶局”,位于鼓浪屿龙头路附近。
这条路是鼓浪屿上最重要的一条购物美食街,也是微博上那些“奇葩”小店的大本营。比如“陈罐西式茶货铺”、“潘小莲芒果酸奶”、“赵小姐的店”、“张三疯欧式奶茶铺”等。
这些创意名店,大多数生意火爆,并且迅速在网上走红。从大众传播讲,目前网络、微博盛行,有创意的店名经网友们讨论后,能达到推广商店、吸引顾客的传播效果。
还有这些有创意的名字,看看你能不能用得上。比如“张柏芝士蛋糕房”、“谢霆蜂王浆专卖店”、“吴彦祖传老中医”、“萧亚宣纸专卖店”、“吴奇隆胸专业会所”等等。
案例七:
茅台集团曾在2009年国庆前夕,推出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开国盛世茅台酒”。其中最有价值的创新是从1949年10月1日到2009年10月1日,计新中国成立21916天,按日期给每瓶酒进行编号,每天只有一瓶。仅600毫升装、号称50年的年份酒,售价定为52000元/瓶。
据报道,这些酒很快就被抢购一空。一瓶编号与自己生日相同的50年茅台,无疑会激发许多人的收藏热情,到最后,有的酒以20多万元被拍走。
在这个产品设计中,并没有出现革命性的创新。仅借用60年的国庆之机策划了一个纪念类主题,按日期编号制造稀缺,小小的微创新,却卖出了爆量。
注:以上案例来自社会各类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