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经济新闻 >> 正文

新华社:机构改革应防“换汤不换药”

    来源:新京报    作者:     2014-08-29     浏览:

  • 字体:

  “各部门都要自觉行动,限期完成职能转变各项任务,绝不能‘换汤不换药’。”国务院针对新一轮机构改革敲响警钟。机构改革有哪些“换汤不换药”的怪象?记者进行采访梳理。

   怪象一

   改出一批吃财政饭的闲人

   机构改革中的人员编制,向来是“增易减难”,一些地方经过多次机构改革后,多出了一批巡视员、调研员、×长助理,他们虽然“退居二线”,“巡视员满天飞”,“调研员不调研”,但工资、待遇一分不少。

   某省于2009年启动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部门设置由原来的58个减少为47个,精简比例为19%,然而这些部门的公务员编制未有减少,不再任领导干部待遇却不变。一些原厅局级、处级领导,现在不再担任实职,到干部没有配满的单位,担任巡视员或督察员,没有人因机构改革而“下岗”。

   怪象二

   少了正式工多了“临时工”

   一些地方改革,编制减少了,“正式工”精简了,但“临时工”队伍却越来越庞大。某大城市一位局长告诉记者,目前局里有200多个编制,临时工50人。东部沿海一县的农业局则更夸张,正式编制只有40个,但“临时工”有100多。

   在特定情况下,“临时工”还成为政府的“挡箭牌”。比如,辽宁西丰县委书记日前涉嫌违规坐豪车、套用武警部队假车牌,而书记事后回应称“司机只是临时工,已主动辞职”。

   政府机构改革需将应该剥离的职能真正转移给市场和社会,政府的“临时工”应转变为企业和社会组织的“正式工”。

   怪象三

   以“改革”之名行“涨价”之实

   披着改革的外衣进行的收权,使涨价几乎成为必然。

   2002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印发电力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要求通过成立区域电网等实现输配分开,建立电力市场。但多年后电网公司成了“巨无霸”,电价被牢牢把住,所谓“听证会”沦为“听涨会”。人们为铁道部改革叫好,但普遍担心火车票借机涨价。机构改革不能成为产品涨价、借机“分肥”的机遇。

   怪象四

   明放暗收、小放大收

   国家三令五申减少行政审批,但一些地方政府却有“加码”嫌疑。

   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曾在今年1月的达沃斯论坛上表示,在当前阶段,审批越来越多,眼前最迫切的是行政改革,减少审批。

   有专家也担心,改革后部门权力更加集中,原来只是一只手,现在成了“千手观音”。

   政府能不能把不该管的微观事项坚决放给市场、交给社会,能不能做到多放“事前审批”?应对机构改革进程及时进行评估、监督和完善。

  • 字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潮商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