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庭作坊到现代化厂房,从简单模仿到自主创新,从生产无牌、贴牌产品到品牌经济初具规模,汕头的民营企业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发展道路。从党的十六大召开至今,汕头民营企业更是迎来了大发展的“黄金十年”。
借助于日趋改善的大环境和民资民力、侨资侨力丰富的优势,我市民营经济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至目前,全市共有民营经济单位16多万户,比2001年增长超过一倍。2011年汕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45.11亿元,比增18%,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251.16亿元,比增18.3%,两项指标增幅同比分别提高2.4和2.2个百分点,是近10年最高增幅。在这当中,民营经济占据了绝大份额,成为了我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并涌现了一大批具有高增长性的民营企业,为我市创造了四分之三的就业岗位。
如今,我市工业已形成纺织服装、化工塑料、食品医药、工艺玩具、机械装备、印刷包装、电子信息和音像制品等八大支柱产业,有着完整的产业链。这些支柱产业中,传统产业众多。但令人振奋的是,人们眼中的这些“夕阳产业”却有着众多效益良好的“朝阳企业”。小富即安、靠低工资赚取利润已不再是民营企业的固有形象,转型升级已经成为企业家们的主动行为。全市累计有效注册商标超5万件,10家中国名牌企业和15家中国驰名商标企业均为民营企业,省级以上名牌产品民营约占90%。
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扶持及其灵活的资产组合和运作机制。面对国际金融形势,汕头民企顺应形势,主动应对,成为转型升级的先行者。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原来限于传统制造业、商贸业的民营投资,已经逐步扩大延伸到房地产、交通运输、环境、卫生、文化教育、中介服务和公共设施管理等多个领域。特别是一批民营企业积极探索“制造业+文化+科技”的新路子,通过提升文化和科技内涵推动制造业发展,基本实现了从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的转变。
近3年来,我市企业上市成效显著,先后有15家民营企业挂牌上市,全市上市公司总数达到21家,居省内前茅,“汕头板块”初具规模。在上市板块中,中小板、创业板企业16家,居国内地级以上城市前茅。企业通过改制上市,拓宽了融资渠道,规范了内部管理,实现了做大做强。记者还了解到,目前我市民营企业还有50多家成为上市后备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