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汕头市委组织部迎来了7位“新人”。他们中,有市科技局、市住建局、市城管局等3个市政府部门的正局长任职人选,而且全部来自外地。两位“80后”博士后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分别成为市财政局总会计师和市发改局总经济师的任职人选。
“这在以前是很难想象的!”在南方日报记者的采访中,不少汕头市民如此表示。
汕头于今年5月面向社会公选38名正副处级领导干部,其中10个重要部门的重要岗位面向全国公选,专业技术领导职务首次面向体制外人员敞开,并于近日完成。这次公选职位之重、数量之多、力度之大,在汕头经济特区成立30多年来还是头一次。在相对注重人情、讲究资历的潮汕地区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南方日报记者辛均庆黄学佳陈枫
大手笔揽才
38个重要岗位拿出来面向全国选拔,3名正职人选来自外地
这次公选,引来全国20多家媒体、网站的关注。媒体纷纷冠以“史上之最”的说法。确实,这次汕头面向全国公选创造了两个“最”:一是职位数量多,达38个;二是位置重要,有关系汕头产业转型升级的市科技局局长,有承担全市城乡建设重任的市住建局局长,还有市城管局局长。
作为这次大手笔公选的策划者,汕头市委书记李锋提出:“汕头发展需要人才,引进人才比引进大项目作用更大,要下决心把重要职位拿出来,大气魄、大气度公开选拔优秀人才”。
这位以务实著称的市委书记,是一位“老特区”,在深圳工作了25年后,2010年到汕头履新。这两年汕头大动作不少:相继被列为国家主体功能区重点开发区域、海西经济区南翼中心城市,去年5月在特区设立30周年之际,经国务院批准,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市。在吸引一大批国内外大中型企业投资落户的同时,汕头在五湖四海广招贤才的步伐更大、更快。
一招棋激活全局。李锋坦言,他看重的不仅是招来几位局长,更重要的是向社会释放出一个强烈信号,即:汕头要营造一个干部必须靠学识、靠能力、靠素质、靠实绩、靠公平竞争走上更高层次领导岗位的正确用人导向,激励更多干部朝正确的方向成长,着力打造“以正为要、以闯为先,以干为上”的干部队伍,为加快建设幸福汕头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
从公选结果上看,10个公选职位中,有3个因报考人数不足而取消,最终开考职位的7名任职人选,学历层次普遍比较高,研究生3名,博士2名,硕士2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名,其中,既有来自财政部财政研究所的博士后、央企研究中心的研究员,又有省级人民政府办公厅的处级干部、外省地级市政府工作部门的副职,还有本省区(县)级政府领导班子的成员。3个市政府工作部门正职任职人选均来自省外、市外的干部,体现了“五湖四海”、“唯才是举”。
打破体制限制
报名人员近八成来自市外省外,专业技术干部选拔符合条件的社会人员也可参选
“我们能有机会走到最后,与打破门槛有很大的关系。”1985年出生的江苏人张磊最终成为汕头市财政局总会计师任职人选。参加公选时他正跟随著名经济学家、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做博士后研究工作。
汕头这次面向全国公选,打破了体制障碍和身份限制,不仅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而且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非公有制企业人员都可以报名。特别是5个专业技术领导职务上,更是做了大胆的尝试,条件放宽到博士、副高以上职务等社会人员。同时宽严适度,要求学历必须是全日制大学本科以上,专业和工作经历必须与报考职位相匹配等。
与张磊同为“80后”的河南人曹安定,此前在百瑞信托从事博士后工作。在这次公选中,最终成为汕头市发改局总经济师任职人选。他说,作为非公务员身份的央企人员,能够有这样的机会参与竞争,实为不易。
事实证明,这种海纳百川的开放姿态得到很好的响应:本次全国公选的报名人数近八成来自市外及省外,除了西藏、新疆、青海之外,其他28个省区市共有266人报名参选。“一开始没想到有这么多人报名,我们在资格审查截止当天不得不通宵加班。”汕头市委组织部公选办工作人员说。
而由于体制和身份限制的破除,在这次全国公选中,高学历高素质人才“一拥而上”竞争的态势相当明显。在资格审查合格的198人中,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151人,占76.3%,具有博士学位有53人,占26.8%。专家认为,本次放宽条件,使得许多平常埋头工作、积累了丰富经验但缺乏机会的人脱颖而出,也吸引了许多年轻而有抱负的考生。
除了张磊、曹安定,最后产生的3个市政府工作部门正职人选也均来自市外。
籍贯河南的汕头市住建局局长任职人选裴庆科,此前是广西北海市住建局副局长。他感慨,拿出这么多重要部门的“一把手”面向全国公选,可以看出汕头求贤若渴。
40岁的山东人杨志刚,是河北省政府办公厅信息处副处长,通过本次公选成为汕头市科技局局长任职人选。他说,干部异地交流任职在全国逐渐推广,对于老特区汕头来说,面对全国公选,再次传递出“敢为人先”的信号。
汕头市城管局局长任职人选李冰琳,则是属于“考出去,又考回来的”。2009年,在汕头海关工作的她参加江门市面向全国的公选并脱颖而出,担任江门市新会区副区长。李冰琳说,汕头正处于难得的发展机遇期,她希望回汕头做点事情。
力避“高分低能”
引入实地调研,实行大评委制,当天考试当天公布成绩
公选在汕头引起了很大的震动,但也有不少干部群众在观望。大家的疑虑集中在两点:一是公选出来的干部是否只是“考试族”,只会“考”,不会“干”?二是公选是否徒有形式,存在暗箱、内定、照顾本地干部等情况?
具体负责这次公选的汕头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冯玲是今年初才从省直单位调到汕头,一上任就接了这个“烫手山芋”。她笑着说:“我是既紧张又轻松,紧张的是任务重要,要选好人,轻松的是书记市长带头在会上明确要求‘不打招呼’,严格按照规则,公平公正选拔,所以我没太大压力。”
“我们当天考试,当天就公布成绩。”冯玲说,为了确保公正,汕头配套出台了首个公选全过程监督办法——《汕头市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全过程监督试行办法》。除了笔试委托命题机构负责评审需要五天外,人机测试、实地调研考试、面试成绩都实现当天考试,当天公布成绩,公布下一轮测试环节入围人选。
为了选到有真才实学的人才,汕头突破以往公选“一张试卷笔试、一套题目面试”的公式化选拔形式,首次引入实地调研考试环节。实地调研当天,考生统一参观了汕头市城乡规划展示厅,到金平区调研座谈,实地参观了工业园区,最后集中在3小时内独立撰写一篇3000字调研报告,调研成绩按30%的比例计入综合成绩。入围考生还要在市委全委会上进行演讲,充分展现各方面的实际能力。
张磊说,实地调研压力很大,前一晚就封闭管理,并且时间安排紧凑,实地调研、面试、演讲接连进行,如果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工作经验是没法应付的。
不少来自外地的考生表示,这次公选面试实行大评委制,考生全封闭,成绩又这么快就出来,这么短的时间是难以舞弊的,原来存在的疑虑也都消除了。
声音
长期关注汕头发展的省政府参事、省委党校原副校长陈鸿宇表示,汕头此次全国公选,是贯彻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表精神,努力提高管党治党水平的重要举措,更充分体现了求贤若渴、敢为事业用干部、不拘一格选人才的坚定决心。“事业兴衰,唯在用人;用人之要,重在导向。这是汕头特区在‘三十而立’之后新出发的一个重要信号,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