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资本市场 >> 正文

中粮购入侨福企业已发行股本的73.5%

    来源:地产中国网    作者:刘征    2014-09-04     浏览:

  • 字体:

  继招商地产、万科等房企海外买壳之后,中粮亦出手。

  日前,香港上市的侨福企业发布公告称,中粮集团旗下中粮香港欲通过子公司得茂有限公司,以每股作价0.92元、总计投资3.622亿港元,向侨福企业主席黄建华及兄弟收购3.937亿股股份,相当于侨福已发行股本的73.5%。

  此消息一出,市场分析就认为,中粮此举是再次谋求整合地产业务赴港上市而展开的新一轮攻势。

  房企大鳄纷纷赴港买壳

  对赴港买壳的不只是中粮一家。自去年中开始,金地、万科就相继进行了此番尝试。

  去年6月30日,金地就发布公告其全资子公司辉煌商务有限公司将作为购买方,以总价约8.36亿港元,收购华人置业间接全资附属公司BILLIONUPLIMITED手中香港上市的至祥置业61.96%的股份。

  但由于该股权买卖协议未能在约定的期限内实现先决条件,一个月后即宣布失败。

  至今年5月14日,万科再次对外宣告,将投10.79亿港元收购在港上市的南联地产控股有限公司约74%的股份。至7月16日,万科完成对南联地产的收购,并称为其国际化尝试初步铺路。

  中粮集团推动旗下商业地产业务上市觊觎已久。早在2010年10月,中粮集团内部人士就曾对外透露,公司有意把地产、商业、旅游、酒店等业务打包到香港上市。

  但由于彼时房地产开始被调控,楼市2011年全年亦处于严调时期,中粮的赴港计划一直饱受阻力而未有实质进展。直到2012年香港揽壳,被业界普遍看成其赴港上市的突破之举。

  “中粮目前的举动可以看成房企普遍有赴港融资的一个缩影。”维新万隆(北京)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忠国对地产中国网表示,由于很多小房企自身不具备诸多条件,因此,到香港融资变凸显为很多大房企努力的方向。

  有消息称,中粮集团整合其他地产业务分为“人事整合”、“资源整合”、“上市”三步走,目前人事方面基本完成整合。

  真能融到钱?

  “企业海外发债也好,买壳也罢,其目的就是要融资”,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市场研究室副主任尹中立认为,中粮买壳最终亦是奔着资金而去。但他同时指出:“买壳融资也别想太乐观。”

  尹认为,在2012年以前,人民币不断处于升值通道,国内企业通过发债的方式到海外融资还是可行的。如今,发债融资形式随着人民币的贬值,而使企业面临着较大的汇率损失风险。同样,虽然从买壳到融资还有很长的一段时间,但这段时间里如果全球经济仍不乐观,仍会面临汇率方面的风险,顺利融到资金仍然很难。

  刘忠国对此时赴港也表示了类似的观点:“目前,内房企迫于持久的楼市调控和紧收的银行贷款赴港上市融资,我个人是不看好的。”

  刘补充到,买下一个香港的净壳公司最低成本也要在1.5-2亿元,拿到手后再将一些隐性成本等清算后,购买价格即会上浮至少20%左右。购壳成本还是比较大的,房企资金状况亦会因此雪上加霜。

  然而,中粮是否能够借壳上市成功?

  刘认为,主要有要看两方面因素:首先,中粮能否获得海外投资者的认可和青睐;其次,与国内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息息相关。虽然目前赴港上市融资并不乐观,但“对于拥有国企背景的中粮来讲,在资本运作方面会具有更多的便利和优势,其‘A+H’股的融资模式还是有可能的。”

  华高莱斯国际地产顾问(北京)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公衍奎还表示:“很多国企拿优质的资产到香港上市后,发现融资成本反而更高”,花了大价钱赴港上市后,严格的会计制度更是一种负担和考验,而且国资海外上市利润被更多分配,也并不太划算。

  如此看来,企业海外融资未必一定会捞到更多的资金。

  • 字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潮商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