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一季度经济运行初步核算数据日前陆续公布,已公布的16个省份GDP同比增长速度显示:福建、湖北、湖南、山西、天津等省市的GDP增速虽然较去年同期有所回落,但仍然实现了14.5%、14.4%、13.9%、12.8%、16.5%的高速增长,且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可以看到,结构调整的效果在不同区域正在以不同的形式体现出来。东部沿海省份、北京和上海等地的增长速度已经明显回落,而且落幅高于其他省市,结构调整的推进速度也明显快于其他省市,投资领域主要体现为有利于产业升级、服务业提升方面。例如北京市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6%,显著低于全国工业增长14.4%的速度,北京一季度工业增速较低,这是北京主动调整产业结构的结果,如首钢退出、汽车限购都对产业发展造成了较大影响。
又例如广东,第一季度10.5%的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两个百分点,但工业投资增长了21.3%,增幅同比提高12.0个百分点,其中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加快,分别完成投资282.65亿元和95.36亿元,增长37.6%、39.4%。
部分中西部省份产业发展空间仍然较大,基础设施投资需求依然相对强劲,因此经济增长的速度也相对较快,地方政府的投资规模也较大,如四川、湖北等。但是与之前的“为出口而投资”有所不同,目前中西部省市已经逐步转向“为产业转移而投资”“为消费而投资”。所以,在未来一段时期,东部省份加快产业升级、中部省份承接产业转移、西部省份加快基础设施投资的“三方格局”仍将持续,虽然结构调整的侧重点仍将保持明显的区域分化,但方向大体一致。
可以看到,第一季度经济增速中西部地区增速高于东部沿海地区,如四川GDP增长15%,湖北增长14.4%,而东部沿海地区的广东增长10.5%,北京增长8.6%,这表明区域经济结构改善。
从第一季度来看,中国经济“北上西进”的趋势正在加快,所谓“北上西进”,是从投资产业和经济空间变动格局来看,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不断地处于由南向北、由东向西较大的转移。就投资的变动来看,长三角、珠三角这些区域投资份额在逐渐下降,环渤海地区、东北以及中西部地区的份额在攀升。改革开放30年是长三角和珠三角高速增长带动中国经济增长,现在中西部和北部天津、辽宁沿海地区经济增长非常快,将会成为中国经济的增长极。我认为这种“北上西进”趋势将会是未来五到十年的趋势,不会轻易发生改变。
原因一是目前东南沿地区基本完成工业化,正在进行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的时期,经济增长放慢。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动力在于,从投资和出口转向消费和科技驱动,大力发展服务业,重化工投资开始转移。同时,由于东南沿海地区成本上升较快,部分外商和企业开始向“北上西进”,在这种背景下,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增速慢下来。
原因二,中西部及北部的天津滨海新区和辽宁沿海区域开始承接大量投资,特别是钢铁、石化等重化工项目,加速进入工业化时期,在工业生产推动下,经济增速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