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投资市场的导向是什么?是‘办厂的老板被炒房的老婆瞧不起’,是做实业不如炒房、炒矿、炒钱、炒艺术品。小微企业生存困难,大量民间资本游离实体经济,变成炒资产的游资和热钱,或者直接投到国外去,这种情况在浙江十分普遍,再不重视,由实体经济贫血造成的产业空心化必将愈演愈烈。”盛昌黎委员的一段话让参加第四专题讨论的常委和委员们神情凝重。“以促进小微企业发展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引导资金人才要素流向实体经济”成为此次政协常委会议讨论的主题之一,并受到与会常委和委员们的深度关注。
优化初创环境、深化金融改革创新、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与会常委和委员们提出了一项项操作性强的意见和建议。他们深切希望,着力扶持小型微型企业,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高度重视如何巩固实体经济的坚实基础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发达国家经济出现的高度‘金融依赖’性,不可避免地对开放的中国经济产生影响。实际上,中国经济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金融依赖’苗头。”民建中央的这一调研结论得到了此次会议众多常委和委员的认可。
企业通过银行和股市从民间汲取资金投资金融和房地产,使得社会资源越来越多地流向虚拟经济领域,资产金融化和资产价格泡沫化现象显现。于是,社会投机气氛较浓,“一夜暴富”的资本神话创造了令人羡慕的财富英雄,实体产业发展却越来越失去脚踏实地的耐心和根基。
“中国在金融体制改革尚不充分和金融深化程度不高的条件下,出现的‘金融依赖’现象和苗头,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如果任其发展,将会导致中国经济产生不适当的‘去实业化’和‘去制造业’现象,进而扭曲实体经济与金融活动的关系,削弱整个经济的长期竞争力和增长的基础。”刘明康委员表示。
那么,除却国际影响,中国的实体经济为何会选择集体逃离?戴德丰常委给出的答案是:实体经济往往投入成本高,产出周期长,利润空间有限,而多种因素叠加造成的成本攀升,国际市场需求萎缩,使实体经济面临“成本太高、利润太薄、产能过剩”的压力,一些行业的过度垄断也使民间资本投资无门,再加上很多企业创新转型资源不足,能力不够,逃离便成为一种必然。
“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高度重视如何巩固实体经济的坚实基础,防范产业‘空心化’的潜在风险。”黄海委员呼吁。他建议在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的同时重视民间资本投资渠道的拓展,改革金融体制,放宽民间资本设立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尤其要建立和完善一整套支持小微企业的制度体系,增加他们的利润空间,因为小微企业的发展状况已经成为我国实体经济的晴雨表,扶持小微企业发展是巩固和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内容。”
扶持小微企业: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着力点
最新数据显示,经全国工商局登记注册的小型微型企业共1023万户,占国家企业总数的99%,提供了85%的城乡就业岗位,这些小微企业的最终产品和服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小微企业涵盖了国民经济的主要行业,包括84个行业大类、362个行业中类和859个行业小类。施子清委员给出的上述数据让很多常委和委员感叹,集中在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等领域的小微企业,是我国实体经济的重要基础,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很大程度上就是要发展小微企业。
“小微企业是社会就业的重要渠道。发展实体经济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改善民生、促进就业。相对于大中型企业,小微企业创业及就业门槛低,具有很强的吸纳就业能力。它们主要分布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保障民生和提高居民收入的重要力量。”王国发委员表示。
在朴英委员看来,小微企业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发展实体经济需要科技创新,而小微企业是最活跃的科技创新主体。它们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唯有不断加强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调查显示,在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中小微型民营科技企业占到80%以上。”
伍淑清常委看到的是小微企业人才培养的引擎作用。她表示,小微企业是企业家创业成长的重要平台。只有越来越多的小微企业成长起来,我国的实体经济才会更加稳固。我国小微企业在创业、发展过程中不断加强学习、管理和创新,一大批优秀企业家和技术管理人员不断成长,他们都成为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人才支撑。
优化环境 促进小微企业健康发展
世界上一些研究表明,小微企业的失败率甚高。美国商务部曾经对中小企业主创业的存活率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创业前两年就倒闭的约占一半。而中国的小微企业存活率则更低。如此高的失败率带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财税政策方面的“放水养鱼”水放得是否够大?还能做什么来提高小微企业的存活率?会上,常委和委员们针对促进小微企业发展提出了诸多建议,减免税费、优化融资环境是他们开出的主要“药方”。
“税费政策不公已经成为阻碍小微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小微企业大部分从事的都是服务业,而按目前的税制,制造业的税负为3%,服务业为5%,要使‘中国服务’像‘中国制造’那样成长壮大,走向世界,必须切实把小微企业的税负降下来,同时,还要认真清理并取消所有不合理收费。”张志刚委员关注服务业发展多年。他提出,应把自2012年1月1日起在上海市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开展的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尽快推广。
当前,我国财政收入主要靠大中企业,小微企业虽然数量众多,但其税收在财政总收入中占比却并不大。一方面,小微企业税源分散,征管难度大、成本高;另一方面,小微企业由于规模小,抗风险能力低,对税收问题也更加敏感,处理不好容易造成征纳矛盾,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在陈明德常委看来,免除小微企业税收是解决上述问题最简单的办法。“应免征小微企业的一切税收,待他们成长为中型企业,再征收它们的税费不迟。”
磨长英常委提出了创新金融体制,缓解小微企业融资困难的建议。他说,应鼓励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向小微企业倾斜,创新金融服务产品。同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鼓励支持民间资本发展村镇银行、科技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专门服务小微企业的金融机构,探索制定以专利、品牌、技术等无形资产进行抵押或质押贷款的具体措施,完善服务小微企业的融资担保体系。
也有委员提出转变政府职能,在行政审批、市场准入、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为小微企业松绑,建立专家队伍,为小微企业提供顾问服务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