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潮商声音 >> 正文

陈经纬:探索中国海外投资新思路 鼓励民企走出去

    来源:中国政协新闻网    作者:     2014-09-06     浏览:

  • 字体:

      今年以来,中央政府多次强调,要稳中求进,体现了决策层对时局的清醒认识与正确把握。由于多种原因,目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如同在弯道上行车一样,必须先稳住才能找机遇、求发展。在我看来,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就是有条件的企业要加快“走出去”,这是稳中求进的好思路、好办法。其理由是:

   第一,对外投资发展提升空间很大。根据“十二五”对外投资合作发展规划,到2015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将达1500亿美元,年均增长17%;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和营业额将分别达到1800亿美元和120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各为6%。而据商务部统计,2011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32个国家和地区的3391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实现直接投资600.7亿美元,同比增长仅1.8%。由此可见,对外投资实际状况与规划要求差距甚远。

   第二,国际社会对中国企业走出去充满期待。美欧在金融业发生问题后,重新开始重视制造业,重视实体经济。因此非常期待来自中国的投资。这对中国企业走出去,参与全球竞争和资源分配,其实是一个好的机会。在这方面我们要有点逆向思维,要学会换位思考。别人经济好的时候,要想进入国外市场,特别是利润比较丰厚的行业产业,可能性较低。但在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对资金项目的需求更迫切的时候,我们的机遇就来了,眼下中国企业“走出去”,可以说机遇远大于挑战。

   第三,有利于破解当今中国经济的许多难题。目前许多企业产能过剩,转型升级的压力增大;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及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利润空间被进一步挤压,生存艰难。与之相比,东盟的一些国家的工业化正在起步,产业工人队伍正在形成,而其工人工资性月收入只有人民币五、六百元。因而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正日益衰减。如果一批有条件的制造型企业开始国际化运营,将一部分生产基地转移至国外,不仅可以缓解国内众多行业内普遍存在的产能过剩问题、利润亏损问题,也将加速国家特别强调的环保和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第四,为用好中国的外汇储备寻找正确出路。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已达3万多亿美元。这么一大笔钱怎么用?一直是国内国外所关心的。现在外汇很大一部分用来购买美国以及欧洲等国的国债,其间的风险不言而喻。有人还建议,用外汇储备购买大宗产品以保值增值。但由于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地位,对能源资源的需求量、对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越来越大。许多大宗产品,如铁矿石一类,几乎是中国一买就涨,一停就跌。因此,在大宗产品方面可作为的空间有限,那么外汇储备的出路在哪里?我在全国政协会议上,连续两年提出“动用国家外汇储备,借助香港国际化平台支持民营企业到海外投资”的提案建议。

   第五,可以解决贸易进出口失衡问题。我国已连续16年成为全球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连续5年成为全球遭遇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中国企业还成为美国337调查的主要对象。造成这一切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国经济对出口的过度依赖,进出口失衡。巨大的贸易顺差,是国际贸易冲突的根源。如果我们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我们的出口产品,很大一部分是外资在华企业创造的,换句话说,这些来华投资的外国企业,利用中国劳动力以及原材料等方面的优势,在中国生产产品,再卖到国外去。那么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们有条件的企业去国外投资,再生产产品卖回国内,就会增加中国的进口,减少贸易顺差。我认为,中国海外投资最大优势不在于我们有钱,有比发达国家更好的管理经验,有比发达国家更高的技术,而是中国有个庞大的市场。这将从长远上有助于减少贸易磨擦,调整经济结构,为下一步的发展赢得更好的国际环境。
我对有中国特色的海外投资思路有以下几点认识:

   其一,要借船出海。应充分利用香港作为海外投资的重要平台,鼓励国企、民企与香港企业合作,以香港注册成立的港资公司向海外投资并购。

   香港不仅是全球最自由开放的地区,也是WTO的创始成员之一,它具有一系列的与国际接轨的贸易规则、法律、会计准则、专业人才和运作模式,为我国的全面对外开放,包括推动加入WTO都做出了重大的历史性贡献。目前内地国际投资约65%是在香港和通过香港在海外完成的。如果能把香港的这些特殊优势,与渴望“走出去”、但因不熟悉国际市场且缺乏跨国经营经验和融资渠道的內地企业密切结合起來,定能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一条捷径,必将为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开拓一片广阔天地。我曾为此提出“内地企业与香港企业联合走出去”的提案。去年8月中央政府宣布的六大项36条惠港措施其中一项特别提出,支持内地与香港企业联合“走出去”。

   其二,要开拓新领域。在产业领域上,要有选择地进行,有重点地推进,不要贪大求全。要充分发挥中国在制造业方面的优势,建立新的海外生产加工基地。既要在现有的资源能源领域做文章,又要争取在高新技术领域等方面寻求突破,同时通过在外设立研发基地,利用外脑提升中国企业的科技水平,通过在外实地参与全球竞争,逐步建立中国企业国际化品牌。更要注重民用领域的投资与创新。

   大力发展农林牧产业,建立一些海外种植养殖基地。这是海外投资的新战略,值得重视。中国地少人多,粮食安全和人们对农副产品需求巨大。在城市化进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城乡争地的问题。为保障粮食产量,国家一直强调18亿亩耕地的红线,这是非常必要的。但在全球资源能源共享的背景下,如果我们能拓展一下思路,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去海外种庄稼、办牧场,农业生产的空间将不再只限于国内的18亿亩耕地,在更广阔的空间里有更大的作为。农林牧产业海外投资资金量少,风险小,相对利润也不高,但是意义重大而深远。这方面我们和其他国家都在尝试,比如日本早已在巴西购买了面积超过日本国内国土面积的土地作为农副产品的生产基地,卖回日本又卖到全世界。马来西亚有企业到非洲种棕榈树,再把棕榈油出口到其他国家。中国也有企业到国外并购牧场。当地连年亏损的牧场,到了中国人手里,细心经营,利用中国庞大的市场优势很快扭亏为赢。这其实是很好的范例。现在很多人对国产奶粉不放心,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奶源问题没解决。依靠我们现有的耕地草场让13亿人喝上健康奶,并不容易。如果能在国外建立一批奶源基地,情况可能会大不一样。类似的行业还有许多。只要开动脑筋,农林牧产业大有可为。对于这个问题,国家发改委提出的“农业‘走出去’战略规划”中明确写到“未来国内企业到境外投资‘农、林、渔(业)’都获得包括财政、金融、税收和保险在内的一系列政策支持”。看来,这是大势所趋,必须朝此方面努力。

   其三,要鼓励民营企业走出去。从总体上看,中国企业“走出去”规模小,仍处于“初级阶段”,据统计,2011年世界100大跨国公司的平均跨国指数为60.76%,发展中国家100大跨国公司的平均跨国指数为40.13%,中国100大跨国公司的平均跨国指数仅为13.37%。民营企业到海外投资更小,其增长速度与份额都相当有限。中央企业的投资额在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额中所占比重已超过七成。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支持中小民营企业走出去的任务更加迫切而艰巨。与大型国企相比,民营企业具有很多自身优势。主要是民企体制机制灵活、“船小好掉头”,其把握商机、风险管控、承担责任的意识更强,一旦投资不慎,一切风险由民企自担,无处转嫁;加上民企自身的特殊地位,其经营者更加具备吃苦耐劳的韧劲和勇往直前的开拓精神,这些条件都有利于其在海外投资发展。

   中国企业“走出去”是一个长期和复杂的过程,面临的困难比“引进来”更为艰巨,特别是在全球经济复苏前景不明,不确定因素增加的情况下,将遇到来自各方面的诸多障碍,需要政府、商会等中介机构、企业各方的相互配合、共同克服,在“稳中求进”的形势下,创造条件帮助中国企业加快“走出去”。

  • 字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潮商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