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某6年来一直从全聚德门店收购鸭油和废弃油脂,并转卖给炸薄脆的游商等。近日,他因涉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被检方提起公诉。对此,全聚德集团两家涉事门店负责人均表示,直到警方介入调查才发现,王某用全套伪造资料欺骗了店家。
全聚德很有名,可责任意识没有完全匹配,否则王某并不高明的手段就不会得逞,且一骗就是多年。事实上,要揭穿收购者的欺骗并不难,验证其相关资质也极为容易。全聚德门店没有去验证,其原因无外乎是利益。
在郑州,穿着统一制服、拿着工作证的正规收油队,反而遭到饭店集体抵制,原因是“反正都是给,谁给钱我就给谁”;在厦门同安工业集中区,提炼“地沟油”的厦门卓越生物质能源有限公司,一年可提炼5万吨生物柴油,却始终解决不了原料问题。
整体情况如此,全聚德门店自然也不会对自己要求严格。甚至,相比于“明知故犯”来说,全聚德门店还履行了“索证索票”的手续。从某种角度讲,全聚德门店被骗,虽在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只是,全聚德的被骗,更折射出了问题的严重程度:连相对正规的全聚德都如此,其他管理层级更低的小企业的情况,恐怕更不理想。
全聚德门店被骗并不是一个冷笑话,更像是对现实的一种反诉:“企业第一责任人”究竟如何落实,不能只寄希望于形式上的应付;餐厨废弃油回收的现实,也是食品安全整体状况的注脚;食品安全的风险及防范,远比想像的还要严重。因此,与其说全聚德制造了一个冷笑话,不如说是监督体系的不到位,变相地制造了这个黑色幽默。
如何让“全聚德们”真正变得敏感而自觉,真正落实好自身责任,这个问题需要监督层面来回答。否则,“被骗了”这个“临时工”,就会在食品安全领域横行无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