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是互联网的一个大日子: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腾讯宣布进行大规模组织架构调整,而著名社交网站Facebook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一举成为市值超过1000亿美元的巨无霸。两大企业在同一天采取的不同行动给整个行业将带来的影响还需要时间沉淀,外界已迫不及待开始比较它们,从用户、收入、员工人数甚至到创始人的星座和血型。
事实上,包括IT评论家洪波在内的很多业内人士早就认为从社交的本质来看,腾讯是中国最接近Facebook的企业。但双方也有显著差异。从营收结构来看,腾讯85%来自网络游戏、QQ增值服务等用户付费,而Facebook 85%来自商户广告。
这种不同,意味着腾讯握有如何让用户付费这个Facebook尚未学会的杀手锏,它也是全球屈指可数的能从即时通信(IM)这一产品中开创出商业模式的互联网公司。早在2010年4月的摩根士丹利《互联网趋势》报告中,腾讯就因为在虚拟物品销售和管理方面取得的成就,被列为最具创新性的公司之一。另一方面,与Facebook的差距也意味着腾讯在广告市场和市值上还有巨大的上升空间。简言之,腾讯被低估了。
即便被低估,腾讯也已是中国最成功的互联网公司。2012年第一季度,腾讯单季收入同比增长52.2%至96.48亿元,经营盈利36.91亿元,活跃账户数突破7.5亿,整体市值更是突破4400亿港元,不仅核心业务稳健增长,财务亦处在历史最佳状况。花旗此前的研究报告更指出,腾讯市值长远可达1000亿美元,与Facebook看齐。
维持腾讯高收入、高市值、高未来预期的正是创新。从专利数看,截至2011年,腾讯已申请专利超过4000件,大幅领先于目前国内互联网企业的总和。而在美国最具影响力商业杂志之一《Fast Company》今年初评选的全球最富有创新精神的前50家公司中,腾讯位列第八,同时在网络/互联网行业的排名中仅次于谷歌位居次席。
“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发展需要创新。而且真正重要的并不是一两款创新的产品,而是创新的过程。产品总会过时,但创新的理念和过程是会永远持续下去的。”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表示。而且,他正带领腾讯用行动实践这一观点。
微信:潜入移动互联网
2011年,国内互联网最引人关注的产品当属腾讯的微信。
在没有任何推广的情况下,一年内微信仅靠口碑相传注册用户就超过5000万。且半数是25至30岁的用户,主要分布在一线大城市,白领人群占总用户的24.2%,一举为腾讯在多年来梦寐以求的移动互联网和高端用户群中打开局面。
从5000万到1亿花费的时间更短。2012年3月29日凌晨4时11分,马化腾忍不住发了一条微博:“终于,突破一亿!”说的正是微信。而腾讯广州研究院总经理、微信总负责人张小龙转发并写道:“433天,从0到1亿,你感觉到移动互联网的速度了吗?”
资深互联网人和菜头如此评价微信:“比它炫的没它简单,比它简单的没它快,没有谁比它更快,哪怕在GPRS下,微信也能把进度条轻易推到底。”而微信的缔造者张小龙将成功经验进一步压缩成两个词:爽,好玩。
这两个词的背后凝聚着腾讯大量的创新。它创造性地引入本地位置服务(LBS),第一个在通信产品中做出“查看附近的人”功能,被外界广泛评价为“赋予了LBS真正的灵性”。紧接着,微信推出独一无二的“摇一摇”和“漂流瓶”功能,进一步打开微信的流行度。
微信很好地诠释了腾讯的创新想法和用户需求至上的文化。以“二维码”为例,只要手机摄像头对准图案扫描就能读取二维码并添加对方为微信好友,但多年的拍照习惯使用户会习惯性去寻找拍摄按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微信做了提示性很强的取景框和不断移动的扫描线,让用户自觉对准二维码。
微信的成功更凸显出腾讯在产品背后的理念。张小龙认为用户需求是一种需要深入挖掘的“暗流”。同时,他认为,这些年最让他眼前一亮的产品是Twitter,因为它符合“一个简单的规则可以构造一个复杂的世界,由用户在里面推动整个产品”的理想主义。
随着内容和开放元素的引入,腾讯正在尝试将微信从单纯的聊天工具构建成一个手机上的创新社交网络。
对腾讯而言,一款拥有亿级用户的产品并不难得,难得的是微信让腾讯在移动互联网这个新平台上打下了构建生态的基础。正如马化腾在今年的移动互联网大会上表示的,智能手机大大延长了用户联网的时间,这带来了整个产业链的变化。因此,微信的成功对腾讯而言是抓住移动互联网这个“下一个大事件”的绝佳契机。而且以腾讯的规模,如果微信能够成功打造手机上的社交网络生态系统,必将是一项足以影响中国互联网未来的重大创新。
通向未来的开放
除了微信所代表的移动互联网,腾讯在过去一年还集中力量推进开放战略。
在2011年6月的合作伙伴大会上,马化腾发表了“关于开放的8个选择”,并宣布腾讯第一阶段目标是打造规模最大、最成功的开放平台,扶持所有合作伙伴“再造一个腾讯”。现在看来,这一承诺正在逐步实现:截至目前,腾讯开放平台上的注册开发者超过30万,超过4.5万款应用上线申请,总安装次数接近40亿,第三方月活跃账户数突破2亿,分成总收入突破6亿元,更有多家第三方开放商月收入超过1000万元。腾讯表示,2012年开放平台为合作伙伴提供的收入将超过10亿元。
在腾讯众多开放平台中,基于即时通讯产品的开放式应用平台Q+最有想象力。
QQ是腾讯最老、最成功的产品,其几乎涵盖整个中国互联网人口的海量用户经常被认为是腾讯的终极武器。但已经认清开放大势的腾讯选择向整个互联网开放这一宝贵资源,邀请广大第三方开放商进驻Q+,力图将其打造成互联网基础服务平台。腾讯联席首席技术官熊明华表示:“希望通过开放QQ资源,将腾讯海量用户资源和流量与互联网上庞大的信息和应用结合起来,实现整个社会化网络之间的融合和共享。”
通过Q+,用户可以方便地使用影音、办公等等各种第三方应用。目前它还依附于QQ,表面上看只是桌面与应用入口,但至少在两个方面拥有独特的创新点:多用户关系链的引入和向网络操作系统(WebOS)演化的未来。
业内人士指出,Q+正在演进成一个开放社区操作系统,最后很有可能成为一个基于硬件、具有基本系统操作界面和海量Web应用的真正操作系统。“谷歌的Chrome肯定具有成为Web OS的野心,国内却很少有公司在从事这方面的前沿研究,而腾讯是其中之一。”
创新的管理之道
上述所有创新,都不是来自于马化腾或任何一个腾讯董事会成员的指令,而是自下而上地发源于用户的需求和产品经理的一线经验。即便打造出微信这样已经足够成功的产品,张小龙也表示并不清楚半年后他们要做什么,公司对微信也没有太特别的预期。“如果我告诉你有(半年后的计划),要警惕我在骗你。或者我的团队在半年内没有任何进步,还停留在半年前的水平。”
这种看似松散的管理模式让外界惊呼腾讯是不是“失控”了,但其实这正是腾讯追求创新管理方式。
在不久前腾讯互联网与研究中心组织的马化腾与互联网思想家、美国《连线》杂志创始主编凯文·凯利的对话中,马化腾表示:“大企业有比较成熟的流程,产品和研发等陷于其中,达到某个高点后就陷入局部优势,难以实现内部创新和把握新机遇。所以完全自上而下,说看好了往哪边走的企业往往没有活力、很僵化,在变化特别快的互联网行业是很危险,容易落伍。”
马化腾指出,腾讯采用的控制与失控相结合的方式。对成熟业务用比较稳健的管理方式,对新兴的、前景还比较模糊的业务则采用鼓励自下而上的自发管理。一个好的范例是微信。它并不是出现在已经很成熟的腾讯无线业务系统,而是广州研究院。腾讯高层也并没有干涉微信的成长,但它一旦成形,就动用包括QQ关系链、各种营销资源在内的全公司力量支持它。
为了更好地解决大公司的管理问题,并且与用户需求和业务发展相适应,腾讯近期将原有的业务系统制(Business Units,BUs)升级为事业群制(Business Groups,BGs),把现有业务重新划分成企业发展事业群(CDG)、互动娱乐事业群(IEG)、移动互联网事业群(MIG)、网络媒体事业群(OMG)、社交网络事业群(SNG),整合原有的研发和运营平台,成立新的技术工程事业群(TEG),并成立腾讯电商控股公司(ECC)。
这一大规模的组织结构调整堪称腾讯2012年最大的创新,因为这不仅是七年来它最大的一次业务再定位、组织再优化,也是它的一次自我再造。
现在的腾讯体量已经足够大,业务布局也比较完整了,而它无疑是国内互联网公司中最注重用户需求和市场趋势的。2005年的第一次组织变革使它一举成为国内最大的互联网公司,而这一次的组织变革,将帮助腾讯完成从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向真正世界级公司迈进的“质变”。对于中国互联网行业而言,没有比这更大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