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午睡,又接到某保险公司的推销电话,我直接言明不需购买,但推销人员仍不依不饶……” 近日,市民陈先生向记者诉苦,常在不同时间段接到各类推销电话,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据了解,因成本低,电话营销已成为不少行业的重要营销手段之一。那么,商家手中的个人信息从何而来?有什么办法能让市民免受骚扰呢?
被扰市民:
疑个人信息被出卖
陈先生说,由于自身的工作原因,平时手机或家庭固话一响便接听,即使是陌生号码也不能错过,因此便频频“中招”,尤其是近段时间,保险、家具、汽车、药品、奶粉等营销电话不期而至。陈先生表示无可奈何:“有的推销员非常有礼貌,一直以平和的语气拜托我听他们说完,其实我也明白他们并不容易,可他们一说起业务便超10分钟,真的没有精力应付这么多,且我又对他们推销的产品一无所知,更怕上当受骗。”陈先生往往只得强硬将这类电话挂断。
说起电话营销的“骚扰”,市民林女士也有类似经历,她在市区某医院产子,回家后便不断接到某品牌奶粉的营销电话。“他们知道我的家庭号码、手机号码,连孩子的出生时间也了如指掌,且隔月就打电话过来,先是告诉我一些婴儿保健知识,说着说着便直入主题进行推销。”林女士在医院看到不少某品牌奶粉的广告海报,因此怀疑,医院将自己的详细信息透漏给奶粉供应商。
业内人士:
小心分辨以免上当
尽管屡屡吃闭门羹,但商家为何对电话营销乐此不疲?因其方便快捷、成本低、不受时间限制而成为各行各业推销“法宝”。某保险公司职员向记者透露,电话营销(简称“电销”)是保险公司必有的营销方式,因为电话营销比业务员敲门拜访客户成功率高,且成本低,正规的保险公司都设有合法且专业的“电销”团队。“如果消费者接到的电话显示是保险公司的热线号码,就是可靠的,但如果是私人手机号码或固定电话,则可能是有人要套用个人信息,应当谨慎应对。”该职员提醒说。
近期,中国保监会起草了《人身保险业务经营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明确提出:保险公司对明确拒绝接受电话销售的客户,要录入禁止拨打名单,且6个月内不得再次拨打。对此,不少市民叫好,同时希望国家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对不法电话营销的惩处力度,以免市民为非法营销电话所骗遭受损失。也有市民支招,接到电话营销最好立刻挂断,让推销人员知难而退不再打扰,“太多的电话营销,演变成为一种骚扰,希望叫停这类营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