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今天,国务院正式批准汕头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市,特区的体量一下子扩大了9倍。
“骨架大了,再长强壮些就好了!”汕头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周镇松以此来形容特区扩围的意义。汕头扩围,带来哪些明显的变化?在汕头日报新闻采访部主任陈健看来,那就是汕头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危机感更强了。
大规划重塑大汕头
去年,《汕头日报》开辟了“幸福汕头留言板”栏目,不少市民对汕头的现状直陈利弊,虽然其中一些是负面的,但反映的却是民众的一种家园意识和对发展的强烈愿望。
2010年出任汕头市委书记的李锋提出,汕头必须继续发扬特区创办初期那种“敢闯、敢冒、敢试、敢为天下先”,“杀出一条血路”的改革精神,要以“特”的思考和“特”的举措来加快汕头的发展。很快,汕头掀起了一场被誉为“弯道超车”建设幸福汕头的改革浪潮。
今年4月,汕头市“借脑”、“借智”开展了一场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公开咨询活动,凝聚了权威专家和民间智慧的汕头城市东西南中部的规划业已“落地”与中交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建设东部新城,围海造地20平方公里,目前已形成陆域面积约8平方公里;与中信集团合作开发建设168平方公里的濠江新城,首期南滨片区和一条六车道的过海隧道前期工作进展顺利;珠港新城目前已完成整体规划设计和总部经济园区规划;引进战略投资者投资200多亿元的西部生态新城,金凤西路一期工程已经开工建设。
“我感觉扩围后的汕头在规划上很大气。”陈健说,市民对规划建设中的珠港新城、东部新城、濠江新城等都充满了期待。
央企民企潮商成“三驾马车”
扩围固然为汕头未来的发展打开广阔的空间,但也给特区发展提出了走集约化、内涵式发展道路的新要求。据介绍,央企、民企和海内外潮商已经成为拉动汕头产业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
去年,汕头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特区扩围机遇和积极的发展态势,引起了不少央企的关注和行动,中交集团、中核集团、华润集团、中信集团、华能集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五矿集团等7家央企参与了汕头的城市基础设施、民生公益、大型工业和服务业等一系列项目建设,央企的加盟,为汕头新兴产业培育、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注入强大的动力。加上汕头原来就很活跃的民营企业,以及众多有意“反哺”家乡的潮商,这三股力量拧在一起助力汕头加快发展。
此外,2011年9月,汕头启动濠江区行政体制综合改革,下放471项市级管理权限,实行大部制,政府部门由22个整合为14个,开创全国政府间职权关系法定化先河。
幸福指标衡量政府绩效
周镇松说,汕头人清楚地看到,特区扩围不能简单地把它看成是特区容量的增加、空间的扩展,更重要的是要把重点落在特区素质的提升和内涵的挖掘上。借助特区的试验权和立法权,汕头开始进行城乡综合功能发展、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和特区人文精神塑造,在新的起点上走出一条新路来。
“虽然以前不属于特区范围的农村一时间建不起高楼大厦,但扩围后就可以与特区享用同等的公共服务资源。”周镇松承认扩围后政府担子重了,但民生不可不顾。把建设幸福汕头的过程,变成全体人民创造幸福、分享幸福、提升幸福指数的过程,这正是汕头奔向幸福的道路。
记者了解到,汕头老百姓的幸福是有衡量尺度的。早前汕头修编了《“幸福汕头”客观指标评价体系》,比如老百姓走多长路去上学,去医院看病要走多远……这些都是有指标对照的,老百姓可以为自己的幸福指数打分,政府也请第三方的研究机构来评估,把它与政府的绩效结合起来。
“老百姓的幸福在于切身利益得到了满足。”陈健说,汕头空气好,阳光好,美食丰富,去年增加了300多辆公交车,今年又将投入100辆小型公交车,市民出行会更方便,宜居指数越来越高了,汕头更加吸引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