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热点新闻 >> 正文

法国潮人办华教望“留根” 海外中文学校面面观

    来源:中新网    作者:范超    2014-09-06     浏览:

  • 字体: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孔子”走出国门,汉语这门古老而有魅力的语言正逐渐被世界各国民众所熟悉,学汉语、说汉语成了许多洋学生的选修专业、第二外语、职场语言。自2004年起,300余所孔子学院以惊人的速度遍及全球亦表明了外国人学习汉语的热情之高。


  相比之下,作为华裔子女学中文的基地——海外中文学校的发展却是喜忧参半。国家的大力支持,华教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以及家长的重视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学校的发展,然而,资金匮乏、校舍难觅、师资不稳定、教材不规范等因素,也成为制约海外中文学校发展的重重阻碍。


  在海外,当我们面对蓝眼睛黄头发的“中国通”倍感欣慰之时,却也经常遇到一些黄皮肤黑头发的“外国通”略显尴尬,我们在自豪于民族语言走出去的成就之时,或许华裔子女的中文教育和留根问题也同样值得深思。


  “汉语热”推动 海外中文学校机遇与挑战并存


  据报道,2012年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列席海外侨胞举行了小组专题讨论,研讨海外华文教育状况。巴拿马中华总会会长麦杞佳表示,在国外寻找幼儿师资非常困难,希望中国大陆为海外中文学校提供高水平的专业化幼儿教师。


  海外列席委员孙耀亨表示,目前,很多华语以外的国家和地区的家长已经意识到,中国现在已经是一个经济大国,当他们的孩子长大的时候中文非常有可能已经成为世界最重要的语言之一。由此不难看出,在汉语热的大背景下,海外中文学校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海外的中文学校在形式上多属“业余教育”,很多为周末学校。据《欧洲时报》英国版报道,每周日下午1点到4点,位于伦敦北一区哈克尼社区学院的教室里总会传来朗朗的普通话读书声,作为英国唯一一家由中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评选出的华文教育示范学校,伦敦普通话简体字学校创办已经15年。


  像这样利用周末进行系统中文教学的学校如今在美国也已经非常普遍。据“全美中文学校协会”统计,目前仅该协会的成员就有410多所学校,分布在美国43个州,在校人数达10多万人。


  然而,中文学校大都只有每周几小时的学习时间,造成并非所有学生都能坚持读完整套课程。据了解,英国目前除主流学校的中文课程和百余所周末中文学校外,还没有一所全日制的中文学校。另外,师资力量的短缺和不稳定也成为制约海外中文学校发展的瓶颈。


  拥有全日制的教学安排,配备完善的教师队伍和规范化的汉语教材,目前仍然是许多海外中文学校的一个美好愿景。


  校长担起建校大梁 华教精英把“根”留住


  据了解,一位美国中文学校校长曾回忆起当年创办学校时的艰辛,这样说道:没有教师,由自告奋勇的家长担任;没有教材,自己动手编写,然后复印分发给学生;没有学生,动员身边的朋友家的孩子;没有教室,就约定好集中在某个学生家里,张家两次、李家三次……


  为了自己的后代与祖籍国在语言文化上保持血脉联系,凭着这个坚定的信念,许多海外中文学校的校长就这样一步步办起学校,坚持了下来。


  顾丽青是一名来自中国大陆的工程师,来美国后成为旧金山湾区简体字中文教学的先行者之一。她先后创办黄河中文学校和长江中文学校,每年该校举办的新春联欢会都有2000多人参加,成为湾区中文教育界一大盛事,并为美中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渥太华所有中文学校中,欣华中文学校可说是规模最大的一所。该校在渥太华东部和西部各有两个校区,共有教职员工和学生700多人,校长姚荣平在这一公益性岗位上工作了17年,“热爱教育,心怀感恩”是她坚持下来的最大动力。


  在法国侨界,提起潮州会馆会长吴武华,无人不知。吴武华素以热心推广华文教育而闻名。1986年,热心侨务的吴武华参与成立了潮州会馆中文学校,吴武华开始践行自己推广华文教育的梦想。


  吴武华说,华文是华夏儿女的根,只有接受华文教育,海外华人才能留住自己的根,否则就变成了断了线的风筝。


  华人家长传统观念影响深 “华二代”学中文重兴趣


  据美国《星岛日报》报道,家住美国东部长岛的刘先生因为父母当年的疏忽而没能有机会学中文。刘先生说,中文是延续华人家庭传统的一根线,他希望能让子女学好中文将家里的这根断了的线重新牵起来。


  刘先生每个周末都会驱车来回各两个小时,将两名子女送到纽约曼哈顿的中文学校补习中文,风雨无阻。刘先生更虚心地向子女请教,一同学中文。


  同时,每个周末送孩子上中文学校也是很多华人家长的固定日程之一。在过去中文学校数量较少时,周末驱车两三个小时接送孩子也是很多华人父母的家常便饭。尽管他们不辞辛苦,但对“华二代”来说,这却意味着与本地孩子相比,他们原本期盼的周末少了一天。


  曾在某中文学校做过志愿教师的夏先生说:“的确有很多小孩子都是父母逼着来学中文的,从脸上表情就可以看出他们不情愿。”这也直接反应在课堂教学上,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老师都得绞尽脑汁,甚至吹拉弹唱一齐上阵,尽可能用更丰富的方式将中文及其文化内涵教授给“华二代”。


  据老师介绍,虽然每周末的例行课程让学生们略感苦涩,但“华二代”面对中文学校开设的各种才艺班时大都显得兴致勃勃,通过才艺表演和中华文化的讲授促进学生的中文学习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 字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潮商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