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热点新闻 >> 正文

民国时期揭阳的潮戏班 在潮汕地区首屈一指

    来源:汕头特区晚报    作者:谢惠如    2014-09-08     浏览:

  • 字体:

   古邑揭阳,素有“戏县”之称。民国时期,揭阳的潮戏班很多。白塔古沟村有老怡梨春。玉窖新寨村有三玉春香。古有“戏地”美称的渔湖,江厦村有老源正,陇上村有永乐丰,西寨村有盛世兴等。石包台岭仔村有老源正和老潮兴,龙头村有老顺兴。登岗港口村有新源正兴。曲溪潘龙村有玉春香。桂岭龙岭村有新怡梨春,建豪村有老正天香,庵后村有老梅正。锡场华清村有老宝顺兴…… 

   这一时期各戏班为乡村游神赛会演出的锦出戏有《扫窗》、《离婚》、《认亲》、《张古董》、《扛石》、《浪子收尸》等;演出的大型戏有《三门街》、《王金龙》、《桃花扇》、《姐妹花》、《红鬃烈马》和《皇后登基》等。在演出这些戏时,涌现了一大批很有名望的艺人,如名导演名作曲杨其国、卢吟词,名舞美谢良田,名乐师王安明、胡昭、谢红,名演员郑广昌(小生)、吴为雄(老生)、吴甜(丑)、魏海亮(丑)、蔡锦坤(丑)、陈书橱(老生)等等。这些艺人有的随戏班赴东南亚各地演出,饮誉海内外,有人在异邦扎根传艺。许多华侨华人一代传一代地怀念他们所献身的艺术。

   其时群众自发区别潮剧班的优劣,有“四大班”、“三班头”、“大戏”、“戏尘”、“戏王”之称。凡称为“四大班”(也称“大戏”)的,要有“大额头”(名艺人),要“六柱齐”,即名教头(教戏先生),名司鼓、名领奏、名小生、名旦、名青衣齐全。要会演锦出戏(精彩的短戏)。此外,配备要齐全,服饰要华丽,布景要出新。“戏王”应是戏班中的佼佼者,当然要更拥有实力,阵容出众。

   其时被称为“戏王”的是白塔古沟村的老怡梨春。该班先后聘请名编剧孙延章,名教戏先生杨其国、卢吟词,名作曲黄钦赐、黄玉斗,名司鼓沙龙,名领奏胡昭,名演员陈美松、蔡锦坤、郑强发、张两合、曾宋才、黄金泉等。上演《三门街》、《吴汉杀妻》、《二度梅》、《宋江杀惜》、《杜王斩子》等剧目,所到之处备受观众的欢迎。

   该班的名艺人,大多成为解放后潮剧界的知名人士,为潮剧事业的发展作出很大的贡献。诸如杨其国、卢吟词、黄钦赐、黄玉斗、蔡锦坤等。他们中有的现已作古,但他们的名字与艺术造诣却活在海内外潮剧观众的脑海里。解放初,该班改名怡梨潮剧团,跻身于潮剧“六大班”的行列(正顺、源正、三正、怡梨、玉梨、赛宝),排演了许多观众好评如潮的剧目,如《游龟山》、《刘备招亲》、《春香传》、《穆桂英下山》、《烈女报夫仇》等。范泽华、蔡锦坤、沈静玲、黄佩芳、林明才等名演员,是团里挑大梁的人物。由此可见,该班无愧于“戏王”之称。

   民国时期揭阳的潮戏班,从数量到演出质量,在潮汕地区各县中首屈一指。这些戏班的名艺人及其艺术成就,被载入地方志书。

  • 字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潮商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岗位